我一直都纠结于我的性格到底属于哪一类。
小时候住在乡间,村外有一道小溪,我常常静坐溪边的草坪看日落,很入神,很感动似的,有一种模模糊糊的人间沧桑之感。可是,那时候我才十来岁,怎么就有了这人间沧桑之感?我不知道。
稍长大以后,我也常随境而思。偶尔的一场雨,拐过街角时耳边飘来的一首老歌,都会莫名地让我热泪盈眶,似乎我生来世间就是在等待什么似的,但实际生活中却又无法确定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等到。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来就是被动的。我的味觉怎样形成,我也不知道;肉体上的味觉是这样,灵魂上的味觉更是这样。至于忽然想到说的盐味福音,现在脑海里又突然窜到了路加福音的片断里,在在也似偶然。总之就是被动,总之就是说不清、道不明。
但有一点我很知道,我的灵魂深处有一种追寻信仰的冲动,对失了味的福音有一种不共戴天的恨感。此刻我疑心,我似乎是被上帝的灵感动了!
既然如此,那么就跟随路加的足迹,继续寻找夫子口中的“盐味福音”吧。
“提阿非罗大人哪、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这些事我既从起头都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给你,使你知道所学之道都是确实的。”(路 1:1-4)
十分明显,路加如此费心地写福音书,正正就是为了记录、并保存“福音的盐味”,叫今天的我们所相信的福音,不是凭藉着泛泛的宗教常识、或是某种主观的感觉,以及道德学说和宗教经验,而是奠基于确确实实的“使徒道统与见证”。(这里“使徒”二字是较广义的,它包含了一个属灵见证的团体,指向那些所有亲身遭遇基督,并认定基督,与他生死相随的人,如施洗约翰及他的父母。)
由于时空的阻隔,我们唯有透过这些“见证人”的眼界、心思、灵性以至执着——就是透过他们身上传递出来的“属灵盐味”,使得我们能辨知“福音盐味”,并认死这种“盐味福音”。
“当犹太王希律的时候、亚比雅班里有一个祭司、名叫撒迦利亚.他妻子是亚伦的后人、名叫以利沙伯。他们二人、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遵行主的一切诫命礼仪、没有可指摘的。只是没有孩子、因为以利沙伯不生育、两个人又年纪老迈了。”(路 1:5-7)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浓厚的恋子情结,犹太人也是如此。这就很容易让我同情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的遭遇。这对敬虔一生的夫妇,上帝却居然连个儿子都不给他们,既然上帝连他们的“最低消费”都不给满足,那么他们还能期望从上帝手中领受什么“福音”呢?
然而,深谙人间疾苦的上帝,似乎也看透了这一点,只是他似乎有点姗姗来迟,于是便出现了以下这一幕:
“天使对他说:‘撒迦利亚、不要害怕.因为你的祈祷已经被听见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给你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约翰。你必欢喜快乐.有许多人因他出世、也必喜乐。他在主面前将要为大、淡酒浓酒都不喝、从母腹里就被圣灵充满了。’”(路 1:13-15)
我感觉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天父刻意的安排,就圣经大体上的叙事而言,旧约的开篇部分有亚伯拉罕“老来得子”的故事,新约的开篇部分则有撒迦利亚“老来得子”的故事,两者虽不尽相同,但却极具形似。
如何理解撒迦利亚和以利沙伯的老来得子?
某些牧师必说:这老来得子还不是福音吗?
也对,你到老到死,上帝终于动了“慈心”赐你个儿子,还应许说这个儿子将来会怎样怎样了不起,确实不错。但请抚心自问,你要的就是这种“将来的福音”或“死后的福音”吗?
记得以前,“信耶稣得永生”总是挂在爷爷奶奶的嘴边,是很多老一辈信徒的口头禅,时至今日,请问,现在“永生”还是个“卖点”吗?大概都变成“今世得百倍”了吧!
别说赵镛基、平约瑟、康希、小兵之流,就是今天一般的牧师传道人,他们心中口里所储存的N种福音,还有几个是把焦点放在将来和死后之上的呢?
这“老来得子的福音”,透过撒迦利亚消瘦的背影,充满沧桑感地向你走来。请你认真尝尝,尝出究竟是什么味道没有?
还记得某年央视春晚经典小品《不差钱》的台词吗?赵本山对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你知道嘛?人死了,钱没花了。”
撒迦利亚夫妇似乎与小品台词的含意有些神似。他俩一生最盼望的孩子在年老的时候出生了,拥有了儿子,却无缘享受天伦之乐。这与临死中彩票有啥分别吗?请问,这“临死才来中彩票的福音”,对于活在今生的你我,究竟是“福音”还是“咒诅”?……
更何况神还瞒着他们,没有将这个儿子将来会无子无嗣,过得比一般人苦、死的比一般人惨、而且还短命的“命运”告诉他们。如果那样的话,对于两位老人来讲恐怕是晴天霹雳吧?!
于是,路加在路加福音开篇就告诉你,他所要描写的福音,“盐味”在于:
把福音锁定“将来”,锁定“死后”。
这不但是对两位老人讲的,就连他们刚出生的儿子也逃不出这个定律。
这样福音的滋味实实在在有点咸,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尝?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