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滋味——满足
心路历程
说起这节公开课,实在很惭愧!因为我拖欠了太久太久。从10月份开始计划酝酿,到学期末才成形,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了!我心里最清楚,有多少次我直接跳过计划单上有关这节公开课的安排,有多少次我选择面对了但最终还是望而却步,用“算了吧,太忙了”来搪塞自己……直到那一次,我有幸聆听了武川小学钟法旺副校长《多边形面积》的复习课,同一内容连上三节课,每上一节课就进行调整,最后向我们呈现出了特别有深度的课堂,这次的亲眼所见给了我不小的震撼!趁着聊课的时间,钟老师不止一次地跟我提起继教中心潘建忠主任在数学90学时培训总结会上的讲话:“现在有学习的激情,但回去之后呢,能否保持这种热情?”我明白钟老师的用意,他是在提醒我不要空泛泛地谈理论、谈设计构想了,只有演练才是硬道理。其实,“向前走”还是“原地踏步”仅在我的一念之间,我踌躇,我彷徨……就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特级教师周卫东老师给我的六个字勉励“学习、思考、实践”印入眼帘,“实践”是我最为缺少的,它是我心里的一道坎儿!怎么办?在多重的压阵下,在内心“我需要成长”的极力催生下,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我要上课!
课后感怀
这节课得到了校长以及数学组老师的支持是我之所幸;有学校的老师在这期末的百忙关头还能抽时间见证这节课的每一个瞬间是我之所幸,我感恩万分!对于我自身而言,我战胜了自己、突破了自己!同时,它也更加引发我对教学的思考、对课堂的思考、对学生的思考。
两次的课堂经历带给了我无限的能量,我真想扯着嗓子喊——公开课,有何惧;失败了,又何惧!
课堂的思考——回味
回望课堂,没有津津乐道的亮点呈现,留下更多的是令人回味无穷的思考。
思考一:复习课的目的何在?
这节复习课要凸显的本质是什么?有没有价值?
我认为,分数、百分数和比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它们的意义的理解,在理解后助力实际问题的解决。分数、百分数、比这一块的内容是实实在在存于现实生活中的,也是能在线段图中找到直观的意义表示的。所以在这节复习课上,我要突破的重点就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掌握上进一步深化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的变式习题的运用。所以,课堂上才会有“甲乙两数的比是7:4,甲数比乙数多,乙数比甲数少( )%。”这道题两者数量关系的梳理。从教学目标的出发点上来看,这样环节的处理是有价值的。
复习课,如何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
找准学生真实的起点,是实施教学的最先保证。但上完这节复习课,我顿觉要处理好“起点”和“终点”的关系真的太难!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通过复习,力求提升到怎样的程度?是为了理解更加透彻?是为了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还是为了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这节复习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我对如何找准学生起点的思考。如果,在课前,我能对相关知识做个前测后再来思考复习课的设计,是不是更能贴近学生的需求,我也更能进行有效的复习呢?基于起点,但要高于起点。永远是我要挑战的难关!故,“为学生的真实而教”是我接下去要努力的方向。
思考二:如何促成师生有效的学习?
首先,当学生出现困惑不解时,我们是选择停下脚步,弄清楚了之后再继续课堂,还是先停滞一边,往下拉下整个环节呢?我打心底里偏向第一个做法。或许从听课老师的角度来说到最后所呈现的课堂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完美的,但从最为真实的课堂实际出发,我更希望知识是能够清晰呈现在每一位学生眼前的,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此刻,头脑中浮现了吴正宪老师在执教《比的认识》时,面对一位学生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奶和水按一定的比例增多时,浓度不变”的问题,吴老师一次次追问、一次次解释,整整用了15分钟的时间来解释这个问题,最后,我看到了原先不懂的懂了,原先懂了的同学更懂了。引学生的不懂激发了学生对本质属性的进一步挖掘、深入、细化,由此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瞬间。
就从我的这节有关《分数 百分数 比》复习课来说,不去议论设计的合理性,如果就从我停下脚步,放慢速度解决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上来看,我有这样的意识了。虽然我没有大师对课堂掌控的游刃有余,也无法如大师那般对生成性资源信手捏来为我所用的魄力,但这是我前进的方向标。
其次,课堂的有效性更需要教师的促成。在这个方面,我是欠缺最多的。第一,对于学生的预料之外的回答我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不能抓住重点重组问题,使得问题的抛出缺少了针对性和指向性;第二,虽然记不得我在课堂上是怎样一次次提问的,但在每一次提问之前总努力尝试用更为合适的辞藻来修饰问题。这无形中暴露出我在提问时的随意性。
然,有效性的提问又怎么能得到落实呢?关于这一点,我需要做到常思索,常创新,常实践。
课已上告一段落,然,思索还在继续,实践还应不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