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跟着书籍增高

跟着书籍增高

作者: 凝固的火 | 来源:发表于2017-08-25 07:28 被阅读41次

    我的阅读史:跟着书籍慢慢增高

    一、童年的阅读,是一只饥不择食的毛毛虫。

            开始读课本以外的书籍大概是在1983年后,那时已经是三年级小学生了,能认识一些字,当时的环境没有多大媒体文化在渲染,家里无电视,无电脑,无色彩丰富的各种书籍,唯一的精神食粮便是难得见到的黑白版书籍了,凡是哪个小伙伴添了一本新书或是学校传达室看见了一本杂志,那必然成为我挂牵的对象。    最开始接触到的书是那种巴掌大的“小人书”,当地人叫“剧本”,《三国演义》,《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名篇小说,我最初就是从这种文字与黑白图组合的书上了解的,小人书可算让我喜欢上阅读的始祖。    小时的整本书共读是与“偷看”联系的。记不得是四年级还是五年级,高小文化的父亲买了《薛刚反唐》《施公案》《张良扶汉》等书放在家里供他艰辛劳作之余养瞌睡,这些书作为父亲留下的遗产至今在我书柜里。父亲是不允许我看除课本以外的闲书的,但我常常利用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翻看他的书,他在看过和未看过的书页之间用一随手扯来的木条或纸片作着记号。靠着不动他的“记号”办法一日复一日坚持“偷看”,不过一周,我就把这本书看完,父亲的“记号”只移动了10多页。             

          2008年,一个小学是同级初中同班的男同学因抑郁难愈上吊自杀。当和几个小时长大的女同学谈及童年印象中的小男孩时,都不由提到这个男同学曾偷偷地给我们输送了多少文学的营养。男同学的父母都是老师,他的妈妈就是班上的语文老师,家里有不少书籍。这个班上的小个男孩常常偷偷的把家里的书拿出来贿赂我们,比如金庸的《冰川天女传》《射雕英雄传》就是靠着他的手一部一部读完的。

          2002年在新疆天山的路途中,脑海里竟是20多年前看过的《冰川天女传》里的细节,冰弹子,浸骨的冷风,飘逸的白衣女子在河流上翩飞……思维的混乱和想象的散漫使我处于童年的阅读情节中。    不得不说童年的阅读要和几本杂志在一起,这些杂志浅显现实的短篇幅适合孩子学习层次,真实不虚化的情节表现让我和我的同伴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在催“快点看书快点交换”的期盼里,它两是《少年文艺》和《小溪流》。不知道现在她们还能唤起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和希望不?

       


    二、少年的阅读,是一条敏感而自恋的小溪。

            86年-89年是我的初中时代,没感受到学习的压力也不去想未来该干什么,按部就班的只知道按着老师的指示去好好学,课堂上专心听讲,做作业独立思考,周末认真复习,除了克制不住自己看闲书这个缺点,我真觉得自己是很乖巧的孩子。    琼瑶在台湾,粉丝在大陆,十多岁的年纪懵懂而自恋,每一次看琼瑶的小说总觉得书里的主人翁的思想离自己很近,而环境却太远。也记不得是从哪里辗转得到的书,似乎是一个早熟的家门妹妹从哥哥姐姐处掏来的《窗外》《烟雨濛濛》。如今回忆起琼瑶的小说,书中主角姓啥名啥都恍惚了,而所能记起的是当时通宵达旦嗜书如命的阅读状态,《窗外》里师生恋的情节倒是让我暗地里对二姐和二姐夫的情感有了极高的认同,二姐夫是二姐初中时的班主任老师,二姐当时读初中年纪就很大了,毕业2年后参加工作并和二姐夫恋爱,成家,他们的恋爱曾遭到父亲的百般阻难,二姐多次受过父亲的棍棒相加和短期“私自拘禁”,但仍没能挡住两颗相爱的心。

          和琼瑶同时代的作家亦舒也写过不少作品,为何没能如琼瑶作品那样火起来,我想琼瑶小说里每个主角都取一个诗意好听的名字占了很大优势,让人过目不忘自然对作者就好感倍加,跟风般的我在当时也取两个笔名,一曰:梦遥。意思是梦在遥远的地方,遥不可及慢慢走近。二曰:梦燃。意思是说有梦就该让这梦在此时燃烧起来,不要等到很遥远的时候才来做梦。

            女同学XY的姐姐和我一个学校,我读初中她读高中。偶尔在去XY家时见到她姐姐的一本书放在桌子上,拿起一看便放不下手了,《席慕容诗集》中七里香一诗深深的把我吸引进去,如果说我开始对诗歌有所热爱,席慕容清新、自然、易懂、婉约诗句的引诱功不可没。借得人生的第一本诗集,匆匆跑回家,一读再读,真恨自己无机会无钱买这样的书,翻出书桌里舍不得用的一本硬面抄,我花了2天的时间,把诗集里的所有诗词全抄了下来,还依着对席慕容诗集版式的新奇感也竖着抄写的。

         


      三、青年的阅读,是一株忧郁、迷茫的芦苇。

            1989年-1992年,我在读中师。笑话的是,幼稚的我居然不知道读了中师是一定会出来教书的,报考师范并非我的本意,我也根本没想过未来该干什么。近60岁的父母呢,老早就羡慕了小镇上那几个有出息子女的家长,孩子从师范一毕业就进了小镇中心校任教,吃饭在家里,睡觉在家里,工作在附近,端着铁饭碗,领着国家薪水,耍着寒暑假,他们期待着把我送进师范然后出来工作,他们就可“脱型”卸下包袱了。    进了师范,时间大把大把的存在,随手一抓,有的女同学在编织毛衣,有的女同学在学习舞蹈,有的女同学在想“哪个少年不钟情”…….而我是另类的,喜欢独来独往的我常常在男同学的欢笑中在女同学的嬉戏里一副少年老成,沉默是金的模样,我不去和他们锤炼综合技能,比如篮球和交际舞,也不去和她们攀比女红技术,比如编织和刺绣,每天一大早,我就早早地去学校操场溜达,傍晚去学校背后的小山坡闲逛,我的思绪似乎缥缈的很,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我要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心里的理想清晰起来。那时候,我很少看书,感受最深的是几个诗人带着体温的诗句走向我,徐志摩、戴望舒、汪国真、舒婷、北岛、顾城、傅天琳、兰波等,还有一些应时的诗歌奖赛作品。    我大段大段的背诵徐志摩和戴望舒的诗,间或读《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里的诗。哪怕那些诗句曾让我感到一时迷惘和晦涩,搞不清楚一首好诗到底是该让人明白还是让人抓狂。事实上,我双眼里透出的淡然,骨子里渗出的忧郁都似沾上了诗歌的羽翼,透明而坚毅。      1992年-2002年工作的十年间,《飘》、《斯佳丽》、《呼啸山庄》、《约翰。克里斯多夫》、《基督山伯爵》、《兰登传》、《安娜卡列宁娜》、《卡夫卡》、《泰戈尔诗集》等外国名著在我的生活中流淌,《飘》中白瑞特深情而睿智的爱,思嘉执拗世俗的个性给了我一个人性丰富的文学世界。《约翰。克里斯多夫》中记忆清晰的是一个细节:奥多和克里斯多夫在两列火车上交叉而过,曾经为知音的心灵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一刹那再次相遇却是错过,人生的际遇便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时间是最公平的老人,看着世间的人类演出无数喜剧悲剧戏剧闹剧,含笑不语。

          《平凡的世界》是我看过的最感人的写实类小说,孙少华,孙少平的故事既是一个个农村孩子自强不息跳出农门的事例浓缩,更可以说是淳朴、真挚、伟大的农村少年的性格彰显,里面有个细节,哥哥孙少华在妹妹出门读大学时,很温情很细心的准备了一条女式内裤放在妹妹的箱子里,这是哥哥对妹妹的疼爱表达,也是一个男性对于女性的理解和莫大的人性支持。汶川地震时,小狐发起众多朋友给汶川地震中的妇女捐款购买女性经期用品卫生巾的举动,让我不由得联想起《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华给妹妹购置内裤的片段,细心,小心,真心的呵护唯有出自对人类对异性的悲悯情怀才会那般直入人心。    这几年里,读过一本教育类书籍,是黄荃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 四、  中年的阅读,是一颗小小的童心在呼唤。

            2002年-2012年的十年。 我在哪里?2002年,刚摆脱了对死亡的恐惧,我犹如重生的小鸟对未来的岁月既是希望又带着忐忑,我渴望在失而复得的时光里重新找到生命的位置,活着的意义。于是,当2004年,一个小生命来到我的身边时,我为他的成长努力准备了很多育儿知识和对各种教育的涉猎了解,那一两年我看《育儿百科全书》、《卡尔威特教育全书》、《蒙特梭利》、《0-1岁成长方案》,独独少了一些优美的童诗童谣。  偶然的机会,2005年在重庆参与了一场有窦桂梅、薛瑞萍等人主讲的报告会,在薛瑞萍的讲座里,知道了《阅读手册》,了解了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犹如牛奶起着补钙、强精神的营养作用。带着《阅读手册》回家后,我的关注从旁借他人育儿经验转移琢磨孩子自身的成长规律、个性特点,并买回大量的绘本书和左右脑训练书籍。每天晚上,我会对着儿子读上一到二本故事,并由他用一双小手指指点点上面的图画。《无字书》《小兔子波力的故事》《青蛙弗洛格系列》《猜猜我有多爱你》《花婆婆》《犟龟》《妈妈错了》《植物大战僵尸》《贝贝熊的故事》《英语绘本》《爱心树》《愿望树》《吃掉黑暗的怪兽》《女巫扫帚排排坐》《大树在唱歌》《圣诞快乐》《鼹鼠的故事》《爷爷总有办法》《数学绘本》……3年时间我陪着儿子看过了200多册书,书小巧而文图并茂,跟着孩子一起阅读,仿佛重新回到了童年时期的小人书时代,不过绘本是变大的色彩更丰富手法更简洁体裁更广泛的“剧本”。    同样,这十年主要是最近两年,对于自己从事的职业,我也似刚睁开心眼的初入行者,急切而贪婪的进入教育专业书籍的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漫话》《周国平论教育》《完整的成长》《重新学习当教师》《拯救男孩》等等书打开了我对于教育哲学、教育实践、教育视野的眺望之窗,同样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当一个智慧的妈妈,所以我仍旧看以妈妈身份来写的书,比如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在这里,不得不说教育在线论坛推荐的书籍,特别是网师文科类所要求读的书籍,我全都买下暗地里以网师生的标准来学习,《唐宋词十七讲》《哲学简史》《第56号教室的奇迹》《构筑理想课堂》《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构筑适宜的大脑》《教师阅读地图》《金子美玲诗集》等等,但至今我仍然没深入领会这些书的内涵,倒是从论坛里免费获取的几本书让我读得兴起,如首都师大出版的“尊师坊”书《麦田里的老师》《台湾教育的重建》《最后一个老师》。    在2010年后,学校开始做新教育实验,每周开始有了两次晨诵课,我有幸成为午读工作室的领衔人,为了对得起领导的信任,奠定孩子的阅读基础,培养起他们对于书的热爱,我开始涉猎阅读技巧书和童书的阅读,《阅读手册》《阅读的力量》《幸福的种子》《从图画书爱上阅读》《经典这样告诉我们》《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小王子》《狼王梦》等。

            除了读教育、阅读专业类的书籍外,我没淡忘自己的文学,不过从纯文学到心理故事,渐渐的转了向,毕淑敏的《心灵密码》,素黑的《学会爱,相信爱》,野夫的《乡关何处》,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汉字书法之美》,红极一时的《秘密》,华德福类书籍《十二感官》、《和孩子相处的八年》等。    以单本计算,这期间读的最厚书是内部出版的《圣经》,最薄书是无出版社的萧望野之《七谷童话书》,从统治世界的信仰到回归孩子的精神世界,从大人的圣经到孩子的知音,厚薄都是书籍,也必然将阅读者从书链接到现实。

              10年前,貌似文青,读诗歌读文学,10年后,回归职业,读童书读人学。从精神到物质再到精神,从成人的需求到孩子的成长需要,螺旋上升,一条漫漫的阅读路,既是解读我的成长密码更是我和我的孩子孕育思想,面向自我精神,打开未来通道的“芝麻开门”密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书籍增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gy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