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他山之玉
《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书笔记 - 草稿

《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书笔记 - 草稿

作者: 河南张俊红 | 来源:发表于2019-10-15 22:22 被阅读0次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编著,李季湄翻译的一本书,共四章,第一章是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在这一章里,有7个问题。

    《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书笔记 - 草稿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教室

    每个教室都有独特性,没有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固有性,只是一般性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2、“主体性”神话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外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

    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主体性”神话是在将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理想化,将“自我实现”或“自我决定”等理想化之后产生出来的,但是,在教材、学生、教师等同时介入的教学过程中,单将其理想化是不行的。

    4、应当讨论的问题。

    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14-24页)~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1、手势

    所谓“手势”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意见一目了然,学生都能活跃参加教学活动,是很好的啊?其实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手势”教学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只能向教师打手势的被操作的对象,这种教学把教室里的相互对话与日常的相互对话割裂开来,使其成为了人为的游戏。

    2、束缚思考的东西。

    手势在操作上制约着学生,让学生们缺少割舍了思考、情感的多义性、复合性。发言时将内心产生的情感和思想强制分成了“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而在教学中价值最高的也许是这种模糊的多义性。手势束缚了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同时也捆绑了教师的头脑。

    3、主体性的假象。

    教师在课堂上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

    我们让学生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学会倾听的人,在倾听中思考。有时想想,咱们在新网师学习中,何曾不是这样呢?每次导师们上课,总有一些老师,不等导师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善于倾听导师们话语中关键的词句,所以发言就说不出有价值的东西。

    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1、润泽的教室

    何谓“润泽的教室”?

    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室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一种基本的信赖的关系,每个人的存在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柔和的。

    在润泽的教室里,师生的关系也是融洽和谐的,学生都喜欢这种氛围,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要努力去创造的理想课堂的境界。

    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润泽的教室”是“主体性”神话的对立面,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在课堂上如果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悄悄的革命》第一章读书笔记 - 草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jp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