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详析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详析

作者: 语文亦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23-06-08 21:39 被阅读0次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案详析】

    第1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即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该选项的错误在于材料一并没有具体提到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也没有与《调查的技术》进行对比。因此,无法确定材料一与毛泽东在这方面的倡导是否一致。

    C. 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该选项的错误在于材料二并没有提到观察社会现象能否获得良好效果,它只是指出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存在差异。

    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该选项的错误在于材料二并没有提到社会研究者应该如何关心被调查者,也没有与医生对待病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确定材料二是否支持该观点。

    第2题

    A. 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确实提到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存在差异,这对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确实带来挑战。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

    B. 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确实提到有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证明了语言材料的重要性。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

    C. 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没有明确提到被调查者是否会有防备心理,也没有提到与调查者询问的问题是否与被调查者关心的问题相关。因此,无法确定该说法的正确性。

    D. 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确实指出调查的结果可能对被调查者的生活产生影响,无论调查者出于何种目的进行调查。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二的内容,选项C是不正确的,因为材料二没有提到与调查者询问的问题是否与被调查者关心的问题相关。其他选项A、B、D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C。

    第3题

    A. 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确实涉及到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论述。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确实提到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

    C. 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确实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突出了社会调查需要广泛深入、求真务实的特点,也增强了论证的气势。因此,该说法是正确的。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没有明确展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因此,该说法是不正确的。

    综上所述,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选项D是不正确的,因为材料二并没有呈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其他选项A、B、C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

    第4题

    1.突出紧张和激烈的氛围,传达了调查过程中的紧张关系。

    2.强调调查者的技巧和策略,揭示了调查者在与被调查者交流时使用的技巧和策略。

    3.凸显社会研究的复杂性,突出了社会研究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材料二的倒数第二段中,提到了"敲诈"、"斗智"和"拷问"等词语,描述了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原文中指出:"他(调查者)得敲诈、得斗智、得拷问,不得不尽量去接近实际情况"。这里的"敲诈"、"斗智"和"拷问"表明了调查者需要使用一定的手段和技巧来获取被调查者的真实信息。

    而在最后一段中,材料二使用了"斗智"、"拷问"等词语来形容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交互过程。原文中提到:"调查者总得用各种办法,或者诱导,或者哄骗,或者打招呼,或者明说,总之得有个办法"。这些词语进一步强调了调查者在与被调查者交流时需要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技巧,以便获取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

    因此,通过分析材料二的具体表述,我们可以得出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的作用。

    第5题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调查研究中的"客观"性质,即要求研究者客观地对待被调查对象和研究对象。

    材料一中,通过引用毛泽东的话语,指出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客观地对待和反映真实情况。这在文本中体现为"社会调查就是要向人们请教,向人们打听,向人们研究",强调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

    材料二中,指出社会科学虽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实验,但通过适当的方法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在文本中体现为"如果方法得当,社会科学家同样能够观察和研究客观社会现象",强调了通过正确的方法观察社会现象的客观性。

    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答案的具体体现:

    "社会调查就是要向人们请教,向人们打听,向人们研究",强调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要性,体现了对客观性的关注。

    "我们要认真地深入研究,要在调查研究中建立联系",表明要进行深入研究并与实际情况建立联系,体现了对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客观性的要求。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答案的具体体现:

    "如果方法得当,社会科学家同样能够观察和研究客观社会现象",强调了通过适当的方法观察社会现象可以得到客观的结果。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活的人,人的思想、动机是不断变化的",指出了人的思想和动机的变化性,需要研究者保持客观的态度。

    这些文本中的具体表述都体现了材料一和材料二对调查研究中客观性的关注和重视。

    答案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公布为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现代文阅读原文及答案详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ma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