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主笔团 橙全心理
文 | 橙全主笔团
曾有人在微博上发言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找到喜欢的人、能够找到几个好朋友,其实是特别特别困难的一件事情。将就着过吧,将就着交往吧!
大家纷纷留言,其中很多人觉得所谓成熟是明明该哭该闹,却不言不语地微笑。成人社交就是如此,将就着生活,哪怕你有很多讨厌它的地方。
01
最近随着《中餐厅3》的热播,黄晓明的“明言明语”被送上了热搜,黄晓明成为了大家心目中最“讨厌的”老板,其原因如下:
黄晓明独断专裁,不顾及大局,只喜欢自己的判断。以至于在开会决定套餐时,不顾员工们提出的建议,自顾自决定了单人套餐的菜谱,哪怕其他人提出单人套餐的工作量大,会严重影响餐厅的出餐速度等忧虑。
于是”明言明语“里出现了:
“这个事情不需要讨论,如果大家都说的算的话,咱们没法弄了。”
“听我的......”
“我说了算......”
“你干脆别干了...”
“既然是你的错今天就扣工资吧。“
这种管理在餐厅开业当天矛盾极其明显,在供餐速度极慢、供不应求、顾客的严重不满的情况下,此时,作为老板的黄晓明不仅不自知问题在哪,还将问题的责任全部甩给大厨,“我认为今天中午做菜慢,你有很大的一个责任。这不是我的问题,这是你的问题。”
其实这只是一个综艺节目而已,黄晓明也表示很无辜,他并没有触犯到你,但你又确实讨厌他。
你讨厌黄晓明的“明言明语”或许是你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上司或父母。但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选择直接结束一段关系,现实如网,我们无处可逃。
02
于是有人会劝自己说我们成年人!谁的生活里没有一些“讨厌"的人和事呢!
前段时间朋友来东京找我,一行四个人,一对情侣一对兄弟。我也不算是东道主,只不过是来亲戚家住得久一些。由于当天玩得太晚了,想着第二天还要一起出来玩,自己一个人回去也不方便,便决定在朋友预定的民宿借住一晚。
朋友租住的民宿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和一张沙发床,除此之外,再没有多余的床位。我正为睡在哪踌躇不定时,朋友安排我打地铺。一个男生从衣橱里翻出了五条被子给我,便说,要不打地铺吧,这被子摸着就很舒服。
后来,大家陆陆续续的洗漱,踩过水的脚丫湿哒哒的,尽数踩在我的被褥上。那天晚上,我没睡着,因为东京的地板太硬了。
第二天,他们起床,并没有问我昨天睡得怎么样,连一句朋友的关心在他们那边都显得多余。
虽然只是一件睡不好的小事,但那之后,莫名的“讨厌”的情绪破盒而出,紧紧包裹着我。我肚子一堆没说出口的“埋怨”,让我也没办法再好声好气地和朋友们讲话,旅行的体验也因此糟糕透了,我表面上依旧保持着对朋友应有的笑脸相迎,但我内心深处差点忍不住跟他们撕逼,凭什么这么对我!
但是我忍住了,理由很简单,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显得自己蠢笨而幼稚。但是他们却又是我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我该如何自处?
讨厌一个人,但又不得不跟他们交往的例子数不胜数。
知乎里曾经有人问过一个问题:有一个讨厌的亲戚朋友是怎么样的体验?
大家纷纷匿名站出来数落亲朋好友的各种奇葩事件:有人吐槽亲戚每次来做客都会“不经意”的顺手带走一些小东西;
有人吐槽室友爱刷抖音且不带耳机影响大家休息;
有人吐槽同事爱抢功劳;
有人吐槽和朋友出去玩,吃喝玩乐朋友从不会买单。
或许是生活中忍受太多了,到了黄晓明的言行一冒出来,于是你在网上大声责骂,或是躲在言论的背后暗暗的想骂得好!
或许是生活中忍受了太多对亲人和朋友的不满,到了知乎匿名才敢大骂一通。
但面对现实的生活,你大多数是不敢言语的,这也是成年的正常社交,你也习惯了,有时候你会想而大多数人也是这样的不是吗?
但你没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被这种讨厌的情绪默默的绑架着生活。我们为什么会特别特别的讨厌这个人,这件事,哪怕黄晓明并没有冒犯到你的生活。
03
生活中没有莫名其妙的讨厌一些人和事,都是有原因的。
讨厌的情绪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有意识的讨厌,也称为有因讨厌,即有根据的讨厌,通常是因为对方身上的某些特质,所做的某些行为,所持有的某种观点不是我们所认同的,而引发的抵制心理;
第二类是无意识的讨厌,也称为无因讨厌,即没来由的讨厌,通常是因为群体无意识所引起的跟风心理。
我们为什么会有意识的讨厌一个人?
引起我们有意识的讨厌一个人的原因有以下两种:
1)心理落差
心理落差是指别人有的我没有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常见于在同学、同事、亲戚、朋友、室友、邻居等等之间。
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句台词:
“朋友考试不及格我们难受,朋友考第一我们更难受。”
前一种难受是为朋友的难受而难受,后一种难受是为自己的难受而难受。
明明我们同在一所教室学习,由同一个老师授课,做同一本练习册,凭什么期末考试他/她却比我考的好?
明明我们同在一起玩耍游戏,他/她却能得到奖学金,而我没有?
明明我们同是一个小组,同做一份工,他/她却能得到老板赏识,而我没有?
明明我们同在一片区域居住,什么都不如我们的他/她却能实现人生双赢,而我没有?
说到底,都是因为,这个世界总有人赢,为什么偏偏那个人不是我?而是我身边的人?明明我们没差到哪里去。
2)心理投射
即当眼前的所见、所闻、所想与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事情相同或类似时,尤其是不好的感觉会让当事人回溯起当时自己的感受,触碰到一些比较敏感的情绪,进而引发的情绪雪崩反应。
比如小时总是被父母各种管,包括出门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该睡觉,不许吃不健康的食物等。等到长大后,有一天你带着自己的孩子出门,走来一个老太太好心的告诉你,孩子怎么不穿袜子呀,你这个妈妈也不注意一点....
这是一句关心的话,但也会引发你讨厌你的情绪,甚至会给你带来莫名的焦虑感。
我们为什么会无意识的讨厌一个人?
1)无意识的讨厌一种是对方没有触犯我,但他刚好是符合我讨厌的人和事,我对这种行为看不过眼,比如看不惯黄晓明的“明言明语”,比如排斥别人插队,公众场所扔垃圾吐痰等。
2)无意识的讨厌,很多时候是受自身的出生背景、教育背景、民族文化、风俗潜移默化影响形成的。
电影《绿皮书》里有两个这样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托尼妻子雇佣黑人来家里帮工,托尼毫不留情地将黑人喝过的杯子丢到了厨房的垃圾桶。
第二个细节是托尼在生活窘迫之际,被一位名叫唐雪莉的黑人钢琴家雇佣。在知道自己的老板是一个黑人时,托尼心生鄙夷,凭什么这个黑不溜秋的家伙可以拥有一座豪宅和用不完的财富。
哪怕这个黑人老板出的工资比正常水平还要高出许多,他也不愿意为他干活。
在完全不了解唐雪莉这个人之前,他的潜意识已经给他判了死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中一个原因是托尼认为,黑色皮肤等同于贫穷、肮脏、无能、落后、动乱等消极的感受。托尼会主动地将两个根本不相关的词语主动地链接到一起,其根本原因是受到了托尼所处的历史背景、民族风俗、社会背景等影响。
而我们这种“无意识的讨厌”,可以借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群体无意识”来解释,即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04
如何面对讨厌的人和事?
其实我们在成长中需要不断学习和人相处,而更重要的一课是学会怎么和自己讨厌的人相处。
毕竟成年人的生活从来不是一个人。很多时候也不是由我们说了算。
前面我们分析了为什么会有讨厌的心理,现在我们说说成年人际交往中,我们怎么处理这种讨厌的情绪。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的交往行为本质是一种交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基础就是获得好处。
用一句中国人更加熟悉的话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此后,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学者黄光国进一步提出了关系判断模型,他认为在人际关系中,所有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三类:
情感性和工具性,混合性。
情感关系:遵循“需求法则”,这种关系中双方的感情都比较深,比如关系好的恋人、朋友,双方在情感方面的需求比较多,因此会强调资源共享,为对方着想。
工具关系:遵循“公平法则”,这种关系就是简单的相互利用的关系,比如一般的工作伙伴,因此会强调市场法则,讲求清清楚楚,不要有纠纷,别打官司。
混合性关系: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关系类型,遵循“人情法则”,强调对等互惠,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大家一定对此都深有体会。
当我们分清楚这三种社会交换理论,才能判断自己属于哪类,对症下药。
1)情感关系:勿成为情感的奴隶
在和朋友和伴侣闹不合时,被情绪绑架,不如先冷静下来了解事件的本身。与其撕破脸皮,不如先和对方谈一谈你内心的不愉快。比如在东京的旅程里,我其实可以和朋友说出我的感受,或是这段旅程我已经进行不下去了,我可以选择离开,而不是将不满的情绪埋在心里又和朋友笑脸相迎。
又或许我可以尝试着与自己信得过的朋友、亲人吐槽,将积蓄于心中的愤怒、不甘、委屈、失望等消极情绪倾泻而出,避免自己沦为情感的奴隶。
2)工具关系:
守住自己的界限,不侵犯他人的界限。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防人”。坚守自己的底线原则,不当烂好人,免得人家以为你好欺负,将你当软柿子随便捏。
当了解到对方总是针对你之后,你要做的事情,不过是提防他,并离他远一点。
3)混合性关系:
断舍离,从减少无效的社交开始
人的精力有限,我们为什么要将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讨厌一个人上?最好的办法是将这些讨厌的人全部格式化:不熟的,点头之交,点到为止;同学、同事之类的,交往限于学习、工作等公共区域,不要过多涉及私人生活。
推掉了乱七八糟的聚会,屏蔽了负能量的圈子,坚持规律的生活比勉强的人际交往重要。
珍视自己真正的朋友圈资源,远离讨厌的人际垃圾。
4)原则:
先审视自己,再评论他人
当你遇到讨厌的人,讨厌的事时,不妨先自省一番,这份讨厌到底是有意识的讨厌?还是无意识的讨厌?
这份“讨厌”会不会影响你接下来的人际交往?
若是插队或乱丢垃圾这种事你就放过它。
若影响了你的人际交往,想想除了撕破脸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决。
5)不冲突是一种保护
让我们做一个成年人!
成年人知道分寸,成年人知道利弊,成年人更知道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面对这些让自己心生厌烦的人,就保持表面客气吧,就保持不冲突的状态吧,因为这是一段混合性关系。我们要学会安心地处在混合性关系中,保持平等互惠。
而父母等亲人,既然割不断血缘关系,不如学会接受,学会利用时间的缓和作用。
最后
小时候,同学用蜡笔在我的后背上涂画,我可以大哭大闹,求老师和爸爸妈妈给我一个公道;长大后,我如法炮制,但未得到我所期望的公道。
你已经不是那个可以把“讨厌”时刻摆在脸上的小孩子了,你需要在各种讨厌的事情中看清真正的朋友,需要擦亮内心的镜子,筛选出谁才是你真正的朋友?谁才是真正对你好的人。
我相信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喜欢的人,也会遇到讨厌的人。
我们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喜欢的人身上,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而我们还如此慷慨地分出注意力去给讨厌的人,和他们保持不冲突!这应该就是成年人最大的体面了吧。
橙全心理主笔团:
黄西西 | 北大心理本科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硕士
回甘 | 被法学耽误的心理学研究者,以心为圆心,以执着为半径,热爱心理学,研究心理学
小寒 | 自由撰稿人,心理学爱好者
编辑:
金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