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创大咖演讲

作者: 孤木山 | 来源:发表于2018-06-14 16:15 被阅读20次

  思创演讲算是自己人生第一场分享会,很是幸运,也欢喜能有那么多学弟学妹来聆听这场交流。在过去的考研路上,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有老师、师兄,甚至是素未蒙面的“陌生人”,正因为在那段艰苦岁月有你们的帮助,才得以让我的备战路途更轻松也更有劲一些,受惠那么多,我希望,自己能过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这场分享会是送给聆听者的,更是对曾经馈赠给我的朋友们的致敬。同时,这样的交流也是自我学习与反思的过程,我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也是与自己交流的过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感恩所有、感恩所得!

以下是我最初准备的文稿,全程三个小时下来,整体逻辑是根据准备的稿子来讲,但在交流过程中也迸发出新的源泉:

思创演讲稿

主题:遇见更好的自己

演讲逻辑:

关于“自己”-----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学会认识自己

第2部分:学会规划自己

第3部分:学会管理自己

关于“我”的个人经历-------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大学四年的经历

第2部分:考研历程

第3部分:心得感悟

关于对学弟学妹的“寄语”-----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过往不恋

第2部分:未来不迎

第3部分:活在当下

全文:

PART-1

学会认识自己:

我一直认为,没有经过“孤独岁月”的人,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自己都难有一个深刻的见解。我一直是一个“外向孤独患者”,就是那种表面上看起来热闹的人,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着一个极其“孤独”甚至是“孤寂”的自己。但我从不为此悲、为此苦恼。因为,我特别能够平衡且处理好“外向的自己”和“内向的自己”。而这两个方面的自己便是一个完整的熊娜萍,便是全部的自己,学会认识这两个自己并与之好好相处。我相信,我们会变得越来越从容,越来越平和。 那么,如何去界定和找到这两个自己呢?对于外向的那个自己,其实从来也不曾迷失过,它一直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好友眼中的那个你,室友眼中的你,师长心中的你,甚至是至亲眼里的你,都可以汇总于一起组成那个“外向的自己”。因为,只有生活到生活深处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外在的自己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但是对于你自己而言,那个自己远不是你本来的样子,远不及你的本真。现在,静下心来,调整呼吸,平心静气,然后,慢慢的内观自己,内观自己的心,内观自己的情,你是否已经脱去了那层伪装的皮囊,是否赤裸裸的站在自己的面前好好欣赏自己一回。没错,这个时候内观到的自己便是内向的那个自己。好好认识一下吧!为什么我要让你们静下心来呢?因为宁静致远,因为静能生慧,因为静能打开我们的格局和认知。但是,请切记,静的不是人本身,是我们的心。“静”的大环境会让你逐渐认识自己,内在的自己,不被人知道;我相信,那里面没有伪装、没有虚荣、没有高傲,有的满是儿时的深情、柔软的心和丰富而有趣的灵魂。

学会规划自己:

不知道,你们初入大学的时候是否有为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涯做过规划,无论是学业上、生活上还是情感上。当然,我们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不是很能规划和把控自己的情感世界。但是,在情感与学业和生活的交界处,我觉得合理且适当的规划,还是很有必要。

首先说说学业上的规划吧,我不知道你们初入大学时,希望自己在大学四年该如何度过?能有哪些成长?但是,我初入大学的时候就有好几个明确的目标。第一:我要考取研究生,第二:我的英语水平要达到能够跟外国朋友正常日常沟通交流,第三:我要每年拿取优秀学生奖学金,第四:我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第五:我要累计码字100000+等等。

其次是在生活上的规划,比如,第一:我要读完50本书,并且每本书都进行读书笔记和读书感想的记录,第二:我要坚持锻炼,学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和身体,第三:我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书法、文学、中医等。

最后,在情感与学业和生活上交融的部分,也进行粗略的规划,比如,遇到爱情的时候,合理的安排恋爱时间,甚至是场合!与友人聚会、与室友到外旅行等,都可以进行大致的规划。

你们可以看到,在我的规划当中,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便是“我要”,这是一种索取,是一种扩张!在它的对立面便是:付出。世界既是一个矛盾体,同时也是平衡体。黑暗的背后一定是阳光,阳光的背后也会是黑暗。规划是第一步,是个给自己一个“黑暗”过程的第一步,历尽千辛、跋山涉水后我们会抵达那黑暗背后的阳光地带。

学会管理自己:

管理,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生活必修的课程。按照前面规划的逻辑,管理好自己也包括学业、生活和情感。

在学习上,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有付出百分百的专注度在上面?我们每一次去图书馆看书的有效时间与实际时间是否相差不远?我们是否会按期并且按质按量的完成自己或者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每一次的学习之后,我们是否有真正的学习到了知识,而非过眼云烟、走马观花?这一系列的问题背后,只有你自己最清楚答案是什么!我认为,在学习上,我们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专注度在上面,就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和境界,这是自我专注度的一种管理。以此类推....

在生活上,我们是否不是低头族?我们是否不是熬夜到凌晨一两点的夜猫子?我们是否能够专注于生活本身?我们的饮食是否健康?我们是否有定期运动的时间?我们是否与人交往和谐?我们是否关心身边的人?我们是否会定期给父母亲人问候?同样,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尽相同,希望这些答案背后是一个那么真诚的你!

在情感上,我更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学习到的理念。那便是“底层操作系统”。“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人的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他的能力只是上面一个个app。”这个湖畔大学梁宁在一篇推文《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中讲到的一句话,我当时看到这个理念的时候,特别的震撼我的内心。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情绪,主要包括痛苦、恐惧、愉悦。

痛苦----成就最高的那批人,有一种天分叫痛苦。因为,痛苦能够给我们带来深思,能够磨砺我们的羽翼,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看到人性的光辉。梁宁,在这篇文章中说道:当一个人不再痛苦的时候,也许他超越了,也许他就平庸了。我不知道这句话的对与错或者说可靠性有多高,但是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考研的那一年里,我的痛苦绝对是可以让我看到人性深渊的同时也看到人性辉煌的。我也不知道这是某种程度上的超越还是平庸。我只知道,痛让我悟,悟后而得!

恐惧----“为什么很多人道理全明白,但多半还是会选择原地受苦。因为恐惧会束缚一个人的手脚,恐惧决定了你的边界。”在中岛敦写的《山月记》中有写过这样一段话“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徒然卖弄着‘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刻苦的懈怠。就是我的全部了”。不知道你的全部是什么,也不知道在你们的认知格局中,有什么会让你们恐惧到无法面对的东西。是那颗充满野心的心恐惧自己的能力不足吗?是有梦想的决心恐惧长路漫漫的艰辛吗?还是恐惧“恐惧”本身?无论是哪一种,我都希望我们能够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之气。因为,考砸一次并不能断言人生无望,失恋一次并不意味着这辈子都不可能幸福。

愉悦-----愉悦决定方向。我一直认为,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赋所在。找到自己的兴趣,找到可以为之狂热的东西,然后一直做下去就好、。但是,“兴趣”本身也是分好几种的: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刷抖音只是“感官兴趣”,这种兴趣是原始的,始于好奇,并且在实践中会有由感官冲击感所带来的愉悦感,但是,这种兴趣本身是不稳定的,是多变的。所以,刷微博、刷抖音、聊微信只是你的感官兴趣,不要误认为是你们的志趣。“直觉兴趣”,画画、读诗、书法、艺术、逻辑等等,这些深层次的文化吸引着你,并且你也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和心血,这些会是你的直觉兴趣,因为,在外人看来是枯燥难以长期学习和训练的事情,而你能够为之喜爱,便是出于你的本能,出于内心深处的痴迷和热爱,这些是你的直觉兴趣。慢慢的,把“直觉兴趣”通过学习变成了能力,通过能力寻找到了平台并且获得了价值,就是志趣了。在这个层次上,会有兴趣上的深化并且升华,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找到知交,寻求到内心深层的快乐。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赋所在。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没有人可以抗拒真实的快乐。所以,管理好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该是多么的重要。

PART-2

大学四年的经历:

我想,我与在座的各位,在大学的经历都是差不多的,每天都是几点几线的生活,宿舍-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食堂等循环往复。但在同样的生活循环中又各有各的不同,就我个人感觉而言,这种不同主要在于参与程度的不同。就如,你去图书馆看书写作业,真的只是在那看书写作业吗?你有全程参与并有所收获吗?你去上课,真的有认真听课,而不是“一机在手,世界满地跑”吗?你去实验室,真的没有抱着玩一玩仅为完成打卡任务的心态去吗?我不知道这些疑惑在你们身上的参与感有多少。我就把我的个人经历跟你们分享分享,首先,我大学四年里大一第二个学期以后,手机几乎都不会带在身上,我去上课、图书馆看书都是全程自己参与,没有其他外界的任何诱惑。所以,我认为我的参与感是非常强的,参与程度是非常深的。

考研经历:

“一个人只要甘于埋下头来,在灵魂的道路上可以走的很远。”这句话是写在我考研所有笔记本上,这句话,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力量的。因为,经历过来我认为考研就是自己一个人的战斗。考研经历现场再讲!(主要讲解了我自己的考研规划与执行的过程。)

心得感悟:

经过大学,四年,经过考研,经历了很多悲,很多喜,我在内心也逐渐形成自己的感悟。我认为,人生需要“归零”。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要让过去成为现在的包袱,更不要沾沾自喜过去的所得所有,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心灵就像是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要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删除心灵的垃圾,每天刷新自己,这样才能重新获得新生。

PART-3

过往不恋:

我一直认为,所有的相遇,最终都会离别,只是告别的方式不同而已。这当中,没有可惜,没有不幸,只因这个世界所有的故事,从缘起,从缘灭。这些话语并不单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缘起缘灭,也有人与物之间,人与情之间,人与景之间,甚至是人与天地之间。当你学会了放下过往,才能重获新生。甚至,在我的心里,我认为,解脱过去的束缚是一种扩大认知格局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从告别过往中收获许多真知。

未来不迎:

人需要有理想,但不是幻想!未来中潜藏着太多的未知,我们根本不知道,未来迎接我们的会是什么?所以,与其去焦虑未知的未来,何不活在当下。不要总想着未来会怎样或者不会怎样,人生容不了太多的患得患失,在浅滩上不停的挣扎,不如虔诚的潜下去,或者许多事物本身就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慢慢走到对的路上,步履不停,潜心修心,才是真正的活着。

活在当下:

当下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我记得我考研当中有一段特别艰苦的日子,看到过一行禅师的一本书《太阳我的心》,里面有一段让我一生铭记的话“波永远是波,与此同时,波还是水!禅定的另一个结果是:当我们对无限的空间进行静观,我们就变成了‘空无边’;当我们对时空意识进行静观,我们就进入了‘识无边’;当我们对所有事物的不在场进行静观,我们就进入了‘空无所有的状态’;当我们对能知与所知的无分别进行静观,我们就进入了‘非想非非想的状态’。”这段话,很神奇的是,治愈了曾经那个因为考试压力过大而焦虑不安的自己,治愈了那个半夜睡不着觉跟着未知的未来较劲的自己,治愈了心静不下来而无法真正走进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自己。而我看完后,得到的感受便是当下的力量。放下、勘破、静观与观照。你们要相信,文化是一种隐性的存在,是一种人生的准则。它也许看不到,但很重要。它会让你思想更丰盛、选择更高级、做事更自主、生活更充满情趣,这些都是对自己的好处。只有保持谦虚,并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让自己的内在力量更强大。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

“不卑不亢的气度,正知正见的思维。先知先觉的智慧,利国利民的作为。大慈大悲的情怀,我行我素的风格。庸言庸行的修养,立天立极的道德。”------廖彬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创大咖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zmy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