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听博仁老师导读,边听边整理笔记。这是我接受学习内容最快捷的方法。开篇老师讲传家书的意义,传家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通过一件小事,反应出许多个人存在的问题。当我们看到他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首先需要在别人这面镜子的映射中反观自己。不能以要求自己的程度来要求他人,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氛围不同。当我们能欣然接受他人的问题时,其实是真正接纳了真实的自己。慢慢就会感受到自己的改变,原来,我们的包容性可以放到无限大。
当我们遇到问题上,要留意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快速解决问题,还是选择逃避,“心”会给我们答案。
我的改变,源自于以事炼心,不再逃避,而是第一时间选择面对、并解决问题。而且把我的所学运用到孩子身上,用我的实际行动,以及有效沟通,引领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再逃避。
今天学习《传习录 二》——《徐爱录》。
原文讲到徐爱对《大学》中的疑惑,先生给予引领。
先生讲到,应该按照《礼记》旧本的解释“在亲民”。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亲民”。“做新民”有“自新之明”的意思。与“在亲民”的“亲”字是不同的。《大学》后面的“在新民”不能作为前面“在亲民”的证据。
“亲”字,阳明先生用孟子的“亲亲仁民”来解释。“亲”就是仁爱百姓。孔子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明明德”;“安百姓”就是“亲民”,“亲民”有教化、养育的意思,“新民”有失偏颇。
自省就是“明明德”,就是“修己”;利他就是“亲民”,以百姓心为吾心;致良知就是“止于至善”,回复心之本体。
第二段中,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其中的含义。先生回答,只要“明明德”,就能达到“惟精惟一”,就是至善。一旦达到“明明德”,就能领会到心即理,心即物。“至善近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只有这样的人能够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指我们要知道最终的目标,以及我们的志向。当我们真正知道一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的终身志向时,我们的心才能安定下来。
如果不是听这一节课,也许我一生都在混沌中度过。
最后是对自省、利他、致良知的回顾,博仁老师告诉我们,在这条路上,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哪怕是面对荣辱得失。就这七个字,足够我用一生来参透,来践行。
读家书,听点评责善分享感悟
完成上面的功课后,要完成读家书心得体会。为此,我把风华的家书仔仔细细又读了两遍。首先,克服紧张,不过于计较用时的多少。目前还处于演练阶段,大家有紧张的心情在所难免。如何平复情绪,让我们的心静、定,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克服的事情。相信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大家的默契度会越来越紧密,我们的情绪会慢慢趋于稳定。
听亚楠老师点评责善,感觉老师汇聚能量之大,囊括所有,以小见大,为我们致知班的兄弟姐妹们开了个好头。向亚楠老师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