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德·蒙田(MicheldeMontaigne,公元1533-1592),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佩里戈尔(现在的多尔多涅省)的富裕商人家庭,为家中长子。六岁以前寄宿在农村家庭,以农民夫妇为教父母,并由只说拉丁文的老师教导,因此以拉丁文为母语。少年时代,在吉耶讷学院习希腊文、法文、修辞术,因拉丁语流利,多在拉丁剧中担任主角;后来到图卢兹(一说巴黎)学习法律。1557年起在波尔多最高法院任职,并认识博埃蒂,成为莫逆。1561年至1563年在查理九世的宫廷出入。1568年父亲离世,袭其封号与领地,成一家之主。38岁时退居蒙田堡潜心写作。1580年至1581年游法国、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地后,出任波尔多市长,59岁病逝。所著《随笔集》三卷名列世界文学经典,被人们视为写随笔的巨匠。

一、生平轶事
蒙田一家四个人就信三种教,蒙田的父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母亲是古犹太教,妹妹是天主教徒,弟弟是加尔文新教教徒,而蒙田自己表面上是天主教徒,内心却是个十足的怀疑论者。这样自由的气氛有利于蒙田思想的发展。
蒙田非常喜欢旅行,他认为旅行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世界是最好的教科书。1580年,他又作了一次全欧之行。旅行让他看到了丰富奇异的外来文化和基督教内部的野蛮,蒙田的一部分怀疑论就来自外来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对比思考。
二、哲语名言
假如我们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还能知道什么呢?
我研究自己,这就是我的形而上学和物理学。
生存乎他人的意志,死则存乎自己的意念。
知道自己说过或做过什么蠢事,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还必须广泛的学习、更重要的一课:我们不过是个蠢蛋。
事先考虑死亡就是事先考虑自由。谁学会了死亡,谁就是学会了不做奴隶。懂得死亡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切束缚和制约。那些明了丧失生命并不是件坏事的人,肯定会坦诚自若的面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我己养成习惯,不仅心里常念着死,而且常把它挂在嘴边。
德操的事不是一蹴而成的;只因本性善良,循规蹈矩,轻松愉快的完成的事,决不是真正的德操要完成的事。
心灵忙忙碌碌,但与躯体毫无关系。
三、主要思想
《雷蒙·塞邦赞》是《随笔集》中最长也是最著名的一篇,集中体现了蒙田的怀疑主义。蒙田在这篇文章中还原了人的本来面貌,否定封建神学对人性的践踏,也批判了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过分的赞美。他认为人的意见是经常改变的,它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变化。人的感觉往往起着欺骗人的作用,并不可靠,而理性又往往软弱无力。人的观念往往是混乱的,因此往往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得到app,傅佩荣的西方哲学课;
张诗卉,蒙田《随笔集》中的怀疑主义思想及形成原因;
刘光明,文艺复兴背景下的蒙田死亡哲学解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