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中国父母育儿的口头禅,也是我们成年后想要学东西时最强烈的推动力。
向上,是这个时代集体的追求。所以,学习便成了全民的刚需。
越是刚需越是容易病急乱投医。因为着急,让人盲目而激动,脑子就不好使了。
脑子不清晰,学得再多再勤奋,竹篮打水一场空也在所难免。韭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假如我们能在投入新的学习前,做好以下三个动作,会避免很多的麻烦。
首先就是搞清楚自己要学习的方向。
写作要看领域,视频要选赛道,学习同样需要方向。不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学习没有体系,也很难体现价值。体现不了价值,就会反过来怀疑学习的效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最擅长的事,或是最想做的事。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一个点去坚持去深耕,去进行系统地深度地学习。
比如我是语文教师,可以在文学方面不断精进;如果是公司会计,可以在财务方面持续学习;就算是宝妈,也可以好好钻研一下育儿知识。
确定了自己要在某个方向学,接下来就该去看看跟谁学的问题了。
所以第二个动作就是,筛选课程和老师,最重要是选老师。
我们读了很多年书,经历的老师无数,最后发现带给我们影响最大的,最多也就一两人。
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老师把教书当工作,极少数老师把育人当使命。
做工作的人也许拼命,但少了点灵魂,缺了些感染力;而肩负使命的人,会想方设法去唤醒对方,点燃对方。
出发点不一样,付出就不一样,我们所能获取的力量也不一样。所以选老师,是选课程的关键。
市面上同质性的课程琳琅满目,为什么没有把课程甄选摆在第一位呢?
很简单,当我们向上学习的时候,那些做成体系,卖得差不多的课程,都是可以为我们提供养料的,因为市场已经替我们验证过了。
当课程都大同小异的时候,我们最应该注意的,是选择一个有人格魅力,而且理念上和我们趋同的导师。
理念趋同,会让你在这个课上,得到很多课程本身以外的营养。而这些营养,是我们以后成长路上一定会需要的。
因为观念相似的人,大概率是会走同样的路的。而对我们来说,走同一条路的先驱者,他们的经验对我们意义非凡。
基于这一点,决定为某个课程买单的时候,先多了解了解课程的老师,绝对是没有坏处的。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正式学的时候,我们别忘记了这次学习的目的。
这就是第三个动作,每次学习都要立目标。
目标可以小,但不可以没有,这叫做事的目标感。
关于如何建立目标,这里有个黄金法则。很多人可能都知道,它叫SMART原则。
如果不知道的,下去可以自行搜索学习。简单来讲,就是立目标要符合实际,可量化、可实现、有时限,并与我们后面的大目标有关。
比如,今年过年我发誓要做至少50场直播,外加日更视频号,并在新建的社群中做每日知识小分享。之前的阅读,和日更小练笔也不会停止。
那这些小目标都是用数据量化的,也是我稍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由于之前阅读和练笔的坚持经历,再加一些新任务,操作难度也不是特别大。
重要的是,它们与我更长远的职业规划是有关联的,是符合SMART原则的。
这是我自己为自己赋能的一年,我这么计划,也这么干了。
接下来,一切都交给时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