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路上,终于把《微精通》第二部分举的那些例子浏览了一遍。说实话,看过也就忘了,留下的印象很浅很淡。
不过,浏览了一遍,就得到了得到的认可,照例的给了我一个“你真棒”的邮戳。我也就照例的把这个邮戳在朋友圈里炫耀了一下。
有一个朋友问我,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严格来说,朋友想知道的,是关于这本书的真实的内容,而我给出的,只能是我主观的感受,并且极有可能是与本来的客观内容有较大差异的。
所以我没有马上回复,而是稍微想了一下。虽然不见得因为这么想一下,就能够更贴近客观。
我的回复是:挑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最起码在自己身边不算特别小的圈子里,在这件小事上你是最棒的。然后再做下一件。
几十个字的短小回复,我用了三个“小”字,想极力的传达出来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虽然不客观,但是要尽量主观。
也许朋友是出于礼貌,也可能确实是有感而发,他又回复了我:人的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
我知道,就这个问题,也就到此为止了,不能再继续进行讨论。
朋友的回复,去掉了我所强调的“小”,他这句回复,本身是极正确的。不需要解释,只要看看身边成功者的稀少就能完全明白里面所蕴含的真知灼见。
朋友圈里你来我往,大多过眼烟云,今天这个回复,也是一样。不过,因为我这阵子读书较多的缘故(尤其是读了那本《思考,快与慢》),我想试着猜测一下朋友回复我之前的心理路程。
第一个猜测,是他虽然眼睛看到了那三个“小”,但是由于系统1的自动识别遗漏,出现了视而不见的情况,并且把这个信息直接传达给了系统2,然后系统2在这个没有了“小”的事上,做了进一步评估,于是得出了一个必然的说法:人的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
注意,这个说法,肯定不是我这个朋友的发明,应该是绝大多数人在理性上的共识。这是大家都懂的道理。朋友拿出来做一番感慨,也正符合系统1偷懒的需求。
第二个猜测,是朋友看到了这个“小”字,也意识到了“小”是对事的限定性质的描述,但是他做出了“谦虚”的直觉判断。当然,这个判断仍然是系统1在瞬间完成的。在系统1里面,它认为我说的“小”,并不是特意的,有着特别含义的一个字,而仅仅是一种谦虚——一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常有的谦虚。
既然系统1给出了这样的判定,那么到了系统2那里,自然而然也就会完全忽略系统1对“小”的识别,就跟没有一样。于是,仍然“自然而然”地,得出了那句:人的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
第三种猜测,是在朋友的思想过程中,以上两种思维过程的一个混合经历。当然,也可能存在我想不到的第四种,对目前我的思维水平来说,已经没办法涉略到了。
鉴于人的复杂性,我没办法去求证,所有的这些猜测,也就只能停留在猜测的程度,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