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在哪个时候,
想要拼命的逃离,
逃离到一个人迹罕至之地,
在那里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肆意的大口大口呼吸新鲜空气,
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无声治愈:
在那里,
天上有日月星辰,
地上有天然万物,
枝头上有鸟儿栖息,
池塘中有鱼儿嬉戏。
岂不美哉?
初读《桃花源记》,只觉美景美哉
多年后再忆之,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
当初陶渊明心中向往世界:桃花源
怎料如今我也向往之。
真可谓: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
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
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
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
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
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
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
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
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
曲中曲,人中人,
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致此再议《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越长大,懂的越多,压力自然也越大,
有的时候,真的想寻一处桃花源,
但想想还是可以的,
因为还有太多事,需要负重前行,
在向前的这条道路上,
有很多压力也是需要自己承受。
小的时候,
写作文时,家永远都是温暖的港湾,
确实也是这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
家依然是港湾,
但我已不想再说温暖,
很多时候,
有的只是一种透心凉。
也许是年龄的gap,
也许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了很多他们没有机会看到的世界,
这些我都可以接受,
但最致命的是他们的无知,
这种无知是他们长此以往形成的,固有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也正是他们的这种无知,
有时压得我喘不过气,
成年人的世界初期本来就不容易,
就如绷着的一根铉,
充满了紧张,焦虑,和迷茫,
不求父母能理解,
只希望他们不要把固有的,已经过时的观念一遍一遍的强加在我身上。
如果可以,谁不想出类拔萃,
如果可以,谁不想好好谋生,
如果可以,谁不想成为父母的骄傲。
道理都懂,可破茧成蝶的过程并不轻松,
已经过了喝鸡汤的年纪,
摸索前进真的不容易。
据说三代优良传统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
让他无论从哪方面都赏心悦目,
那既然我的家庭普普通通,
爷爷奶奶普普通通,
父母也普普通通,
那为什么还要要求自己的子女那么完美出众?
一代比一代好一点不就ok了吗,
我们也只是普通人而已,
知足常乐不好吗?
在外面就不容易,
回到家还要被各种无知的盘问,试探,
真的很烦,只想赶紧逃离,
所以,无知真的很可怕,
打着关心的旗号,
拿着施压的筹码,
只顾着他们自己的心情,
从来体会不到你的感受。
真的很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