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精进》--审视时间 Day1 20170320
Day1 读书心得:
这一本书,也是关于时间管理、精力管理和“励志”类的书籍,原以为,已经读了之前的那些经典了,这一本大V总结还有必要吗?Day 1之后,很多之前的理论进一步加深了,也更明白很多“为什么”!
为什么越来越感觉时光如梭?时代的进步,本来人们的闲暇时间是增加的,但人的感受却恰恰相反。原来时间有“深”和“浅”的区别,有一种叫“心流”这东西存在!当我们无比专心,沉浸在我们手上的事情时,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人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这期间会伴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就是时间的“深”。而现代人,睡觉时刷手机,开车时听广播,工作时接接电话,这时流动的时间很“浅”。因此,我们需要让时间慢下来,体会时间的深度,就要找到并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这个爱好是能促使你全心投入其中的。
为什么时光飞逝,我却一事无成?因为我们把时间用在了“半衰期短”的事务中。如:看朋友圈鸡汤,和街头大妈谈川普怎样对中国,QQ里面互掐等,一笑而过,没半分收益去浪费时光的事情之中。而长半衰期的事情可能暂时无法带来快乐,却能累积收益和影响,这是短半衰期事件无法做到的。如:阅读经典,搞搞发明,经常反思提升自我等等,看到这里的朋友,要不要加入阅读经典之中来?
为什么每天忙忙碌碌,却感觉不到收获的快乐?因为存在六种时间视角(积极过去、消极过去、享乐现在、宿命现在、未来目标导向、未来超验主义),不会合理在不同情境转变不同视角看待和体现时光,不会享受当下,因此,才会幸福感低。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到哪去?为什么我被时间快车拖着前行,无法作主!这需要你认真考虑,树立一个自己的最高目标,建立自己的“格局”--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一度格局:逐利者(见自己)、二度格局:理念人(见天地)、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见众生)。文中要求我们:至善之人和理念人在人群中是少数,也没有必要倡导人人都追求这两种高格局,但一个人的格局观应该经过清醒的思考后再进行选择。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只要能关照自己的内心,对他人报以善意,见过更大一点的天地,就已经是很美好、很值得过的人生了。
因此,我们要对人生报有一个”郑重“态度,保持本真之心,简易宽容,知事情的轻重缓急,心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虚度!
Day 1 书拆----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心理学博士、60万关注者的知乎“大V”--采铜所著。他兼具理性逻辑和感性认知,擅长把学术理论转化成有趣的常识,能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并给出建议。书中的许多篇章,也脱胎于他在知乎撰写的问题答案。
本书官方简介:“为大家提供了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方面的精进路径,只要依循书中的方法反复磨练,便可以日益精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找到实现自我的那条成功之道。”《精进》位居2016年度纸质新书榜第七位,kindle中文付费榜第九位。
Day1
№2 思考与讨论
在正式开始阅读本书之前,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你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吗?
你的生活是非常匆忙,甚至疲于奔命;还是有张有弛,悠然自得?
你觉得自己五年后会是怎样的状态?你有为自己设定目标吗?
№3 对待时间的态度--向孩子学习--本真自然、一丝不苟。
一代学人梁漱溟先生对于人生态度的解读:“郑重。”采铜总结,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此之谓郑重。这种“郑重”的态度与儿童天真烂漫的生活很相似,回想自己的童年,或是观察身边的孩子,会发现小孩子玩起游戏来一丝不苟,他们总是会关注到大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对世界充满了严肃的好奇心。这样天然的“郑重”,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向孩子学习,从遗失的天真里拾回的。
№4 六种时间视角
1. 过去视角--积极过去视角和消极过去视角。
具有积极过去视角的人总是关注那些关于美好时光、家庭和传统的记忆,常怀感恩之心;消极过去视角的人则相反,总是消极地去回忆曾发生过的负面经历,沉浸在过去的痛苦、失败和悔恨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2. 现在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享乐主义视角的人享受当下,推崇及时行乐,不太在意过去和未来;宿命论视角的人则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对现在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
3. 未来视角--未来目标导向视角和未来超验主义视角。
未来目标导向的人通常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思维,愿意放弃当下的享乐,高效利用时间以达到未来的目标;未来超验主义者并不如前五种视角的人群那么常见,他们认为人死后的精神生命是最重要的。
两个时间悖论--
时间视角是影响我们平时做决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但我们通常没有意识到,它们贯穿童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的所有生活;
某种具体的时间观念会呈现出很多正面特征,但如果这种时间观念过度影响生活,它的负面影响反而会削弱正面作用,譬如现在时间导向者如果过度关注眼前的快乐,出现成瘾行为的风险比较大;未来时间导向者如果一味想着目标,就不太会享受当下生活,幸福感不强。
只有当人们不会过度依赖某种时间观念做决定的时候,这种强大的积极作用才能够体现出来。时间视角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来改变的。因此,我们要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能平滑地改变时间观,也就是说,随机应变为最佳。
最理想的时间观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积极运用过去的经验,因为探寻过去使你有根可循;适度地思考未来,这让你如虎添翼,对目标充满向往;适度进行现实的享乐,补充生活的能量,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要尽量少一些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高效利用时间,着眼于未来的目标;家中,转换为享乐视角和积极过去视角,度过轻松愉悦的时间。
№5 做值得做的事
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心理学家把未来划分为“近期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期未来”(distant future),五年就是一个“远期未来”的长度。远期未来角度考虑,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来思考,但定下的目标通常缺乏细节,而更多的是价值感和意义感。近期未来的视角考虑,我们更容易代入具体的情境。远期缺乏细节,难操作,难坚持。近期,容易做成紧急不重要事务,失去方向。如何处理:
1. 把远期未来的目标定得更具体化,实施性更高;
2. 降低近期未来中“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障碍。
比如把“培养读书习惯”的目标定为一年看24本书,看书时把微信静音,朋友圈暂时停用,强迫自己降低看手机的频率。
收益半衰期理论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有所取舍,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怎样评估一件事值不值得花时间--“收益半衰期”的理论。
把我们一生中会发生的大多数事情分为四类: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与你彼此相爱的终生伴侣,和你尊敬的人进行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一晚上手机游戏,讨论明星八卦;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从零开始学一门乐器,读一本有点晦涩的经典著作;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在网上跟别人对骂,漫无目的地刷社交网络。
答案揭晓:我们做得最多的就是短半衰期事件,这些事情简单轻松,但过程不管是无聊还是开心,都没什么太大意义;对于长半衰期的事情,我们知道它们很重要,但就是做不下去,或是没条件做。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因为长半衰期的事情可能一时无法带来快乐,却能累积收益和影响,这是短半衰期事件无法做到的。例如,在当今这样嘈杂的信息环境中,读经典作品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为为了在这个喧嚣的知识海洋靠岸,我们需要某些方向标。意大利学者、文学家翁贝托•艾柯在《别想摆脱书》中提到,“杰作是因为它经得起世人的注释”。阅读经典,每一次都是“重新发现”的旅程,这就是典型的“长半衰期”事件。
一些长半衰期事件,供读者参考:
积累可信的知识
训练实践技能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提升审美品味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保持和促进健康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获得高峰体验
……
这个清单可以根据你所看重的价值,继续补充下去。
№6 挖掘时间的深度
时间的深与浅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趋势,但人们却觉得闲暇时间越来越少了。好像真是这么回事!?
这是因为时间的“深度”发生了变化。你还记得电视普及以前,闲暇时间都在做什么吗?我们现在已经难以想象没有电视、手机、网络的“原始生活”了。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可以同时吃零食、玩手机、聊天,这时流动的时间很“浅”。但在进行稍有难度的活动时,我们就无法分心了,弹吉他、画画、打篮球或者下棋时不能同时玩手机,看书的时候要是跟人聊天,恐怕半天也看不了两页纸。当我们无比专心,沉浸在我们手上的事情时,就会进入“心流”的状态。心流(flow)是指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由匈牙利心理学家齐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观察并命名。当人们把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时,往往不愿被打扰,甚至忘记时间的流逝,这期间会伴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这就是时间的“深”。我们需要让时间慢下来,体会时间的深度,就要找到并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生活的快与慢
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大家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此“时间管理”成为了一门显学。但作者提出,我们要审慎地对待时间管理理论。时间管理是在技术层面上解决时间不够用的问题,教会我们更精细地分割生命时间,这的确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如果过度依赖时间管理,演变成无论工作生活都一味求快的时间观,却是很有害的。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这番话,值得好好深思和回味。
如果你已经忘了怎么让生活慢下来,可以参考纽约时尚专家迈克尔•弗洛克在《享乐主义手册》一书中的一些建议:
找一把公园长椅,坐下来,观察生活
躺在吊床里看星星
散步,不要方向
在寂静的环境中看一本书
在阳光下小睡片刻
在烛光中洗一次澡
睡到自然醒
当然,生活的慢是张弛有度,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多种时间视角的结合,这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来改变观念,调整步伐。
№7 树立最高目标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来做决定,就是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选项开始考察,找到一个能满足自己标准的就结束考察,而不是比较完所有选项才进行选择。因此,选择的质量就与人的标准有很大关系。成熟的人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标准,很多人却轻易地为环境所左右。尤其是身处并不太优秀的环境氛围中时,多数人会选择与他人为伍,甚至降低自己的标准来适应环境,这种做法,是亲手放弃了获得理想人生的机会。
一个人为自己树立了怎样的最高目标,反映了他的“格局”。王家卫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对格局的阐释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王家卫认为,“见自己”,就是影片中女主角宫二所说的“不迷不成家”,意思是自己不喜欢武术到痴迷的地步,是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见天地”,就是心里要装得下世界;“见众生”,就是要把学过的东西回馈众生。这三个阶段是成为“一代宗师”的必经过程。
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自己的进一步解读,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
零度格局:盲众(看不见)
这类人群自身并无目标,思考模式随大流;眼界主要来自流行文化和身边人的讨论;无稳定信念,容易被诱导和说服,经常觉得被“毁三观”。
一度格局:逐利者(见自己)
这类人群是利己主义者,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掌握逐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笃信丛林法则,认为人人都是逐利者。
二度格局:理念人(见天地)
指为理念而生的人,追求真理;知识领域广,创造性强;相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寻真理之美。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见众生)
以人类福祉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兼具理念人的特性,对他人的苦难有很强的同理心;认为个人应该努力让世界更美好。
至善之人和理念人在人群中是少数,也没有必要倡导人人都追求这两种高格局,但一个人的格局观应该经过清醒的思考后再进行选择。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普通人,只要能关照自己的内心,对他人报以善意,见过更大一点的天地,就已经是很美好、很值得过的人生了。
如果你现在并不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标是什么,或者自己应该向什么样的格局看齐,可以试着回忆一下你最近一段时间里,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然后反复体味这件事给你带来的细微感受,思考这件事为何会对你如此重要,也许你内心深处真正想追求的就藏在这微小的细节之中。当然,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望不太可能一蹴而就,一般来说,这都是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不过以后在面对选择时,我们可以拿出多一点点的勇气,再用多一点点的心思去探察自己的内心,也许就能做出更有意义的决定。
№8 今日总结
关键词:
郑重,时间视角,近远期未来,收益半衰期理论,心流,最高目标,格局
要点:
对待时间要“郑重”,即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最理想的时间观是一种平衡的时间观念,混合多种时间视角:积极过去视角;适度的未来目标视角;适度的享乐视角;同时要尽量少一些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多做“长半衰期”事件,譬如多读经典作品。
要让时间慢下来,体会时间的深度,就要找到并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人生的四种格局是:看不见、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思考与实践:
读完今天的内容,再回头看看今天第二张卡片里的那些问题,你有没有受到一些启发呢?现在可以做一些实践练习。
首先,为了搞清楚自己真实的时间观,祛除虚荣矫饰或者自我贬抑的因素,我们可以试着记录一天的生活,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事无巨细地把每个时间段的用途和时长用纸笔记录下来,包括但不限于专注吃早餐、高效工作、低效工作、刷手机和社交网站等。记录完成后,与你原本以为自己持有的时间观念对照,看看两者是否相符。
其次,虽然现在问起“你的理想是什么”,似乎大家都会有点不太好意思。但理想,或者说最高目标,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写下3~5个你未来五年打算达成的目标,注意“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协调,拟定一份详述你准备如何去实现它们的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