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微信推文中有一条,“主动搜索居然是一种稀缺能力”。
仔细一想,还真是,会搜索确实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在生活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问题,或是不太确定的问题。有的人,卡在这个位置,进入瓶颈,工作便无法推进。要么问身边的人,帮忙解决,要么含糊过去,并不严谨。
其实,现在的网络信息浩瀚又细密,大部分问题,都能找到准确答案,即使一个贴子不能给出直接回复,也会给到方向,顺藤摸瓜找到其他解决途径。多看看各种相关的贴子,一定会找到有价值的启发,找到合适的答案。
但是,很多人习惯性转头把问题抛给别人。
记得读研的时候,我们一导的课,都是学生讲,他坐在下面听。有一次《中国逻辑史》轮到我主讲,有一个人名,是多音字,那是一个古人,我瞄了一眼,感觉这是一个常见的字,认识就行,怎么读倒没太在意。麻烦的是,讲课时是要讲出来的,那发音就是个问题了。其他内容都很流畅,讲到这里,我就卡壳了,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说这个字我不知道读哪个音。当时,导师也很温和地跟我笑,“你不知道他的名字怎么读,可以查一查啊。”我说,“可是书上哪里都没有标注,查字音,也无法确认放在人名中读哪个音啊。”老师说,“现在网络很发达,还可以去网络上查查啊。”
他的意思是,不要只盯在这个字上,去搜索一下,这个人物,查查他的名字,看看他的生平,以及他的学术贡献,你可以知道更多。
醍醐灌顶!
我怎么没想到呢?
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遇到一个字不会读,就纠结在这个字上,其实,名字都不认识,说明对这个人物也不了解,主动搜索相关的资料,对课程内容的了解更加详实,更加深刻,讲出来的东西也一定更丰富更饱满。
我当时只想把这两章内容过掉,没想去深挖,大体了解就可以了,结果在细节上被老师发现,这也是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不够严谨。之所以看到问题没有重视,是抱有侥幸心理,老师肯定知道的,他告诉我就行了,这也是个小问题,他应该不会说什么。但却没考虑到,为什么老师让我们自己备课讲课,就是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发现了问题,却不去解决,等着别人把答案喂给你,那又有什么意义呢?
试想,如果这节课下面坐的不是我的同学和老师,而是我的学生,我作为老师传授知识给大家,这个人名的问题,能含糊过去吗?
从那以后,我知道了什么叫严谨,说出去的每一句话,都要经过自己精确的证实。当然,人的认识有边界,不知道也正常,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主动处理掉这些问题。
主动搜索,也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只有建立了自觉主动学习的思维习惯,才能有更强的学习能力。
现在遇到问题,我会利用各种搜索软件,输入不同的关键词,找到比较中肯,适合自己的办法。遇事能求网络,就不用求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