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木耳入菜的时候,可不是随便泡一泡就行了,泡木耳的方法必须非常讲究。如果木耳泡发不当,人吃了会中毒。每年都有不少因为食用木耳而中毒的新闻。
2. 干木耳本身并没有毒,但是如果泡发的时间过长,会滋生一种叫作“椰毒假单胞菌”的细菌。它代谢出的“米酵菌酸毒素”进入人体,致死率高达40%-100%,而且也没有特效解药。这种细菌还非常耐热,即使是高温烹饪也无法彻底消灭。
3. 椰毒假单胞菌的滋生不只受到泡发时间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它最容易生长的温度是26度-37度之间,所以中毒事件常常发生在夏季。
4. 泡发干木耳一定要根据水温调整时间。如果比较着急的话,就用开水泡10分钟,立即焯水使用。如果不急的话,就可以用冷水泡,最多4个小时,如果要泡更久,一开始就要把木耳放在冰箱里。
5. 当干木耳泡多了,一时用不完的时候,不要直接放进冰箱,而是要先吸干木耳的水分,再放进冰箱冷藏。如果超过一晚的时间,就要放进冷冻室保存。最后,入菜之前还要再用开水焯一下,确保食品的安全。
关于木耳小知识6. 如果是已经做成菜的木耳吃剩下了,也是一样的处理方法,吃之前务必要加热到沸腾。
7. 要特别注意的是,木耳泡发之后,如果闻起来有异味,或者摸上去黏黏糊糊的,应该立马丢掉,不要因为舍不得,埋下中毒的隐患。
8. 我们炖汤常用的银耳,和做菜的黑木耳,虽然形状相似,但其实属于不同的纲、科、属,亲缘关系很远。打个比方,银耳和黑木耳的关系,就像我们和鱼类一样,属于截然不同的物种。
9. 银耳的近亲不是黑木耳,而是一种叫作“金耳”的木耳。它长得就像金黄色的银耳,是西藏、云南等地的特产,如今也有少量人工栽培,它跟银耳才是同属。如果用人做比喻,银耳和金耳的关系就像我们(智人)和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一样。
10. 市场上常见的木耳并不是只有一种,而是分黑木耳和毛木耳两个种。毛木耳和我们熟悉的黑木耳长得很像,但是它背后披着一层浅浅的黄绒毛,叶片也更厚一点,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分辨,就连很多商贩也不清楚,所以在菜市场上两种木耳是混卖的,没有刻意地区分。
11. 像超市里卖的“云耳”、“光木耳”、“东北小木耳”,其实并不是不同的品种,都属于黑木耳,营养成分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没必要花大价钱去买这些木耳。
12. 黑木耳最初不叫黑木耳,而叫“金耳”。命名人是植物分类学家林奈。随后,又有人把“金耳”这个名字改成了“银耳”。
13. 你很可能不知道,黑木耳在西方还有一个可爱的别名,叫作“果冻耳朵”。这个名字是由“犹太人的耳朵”衍化而来。
14. 在宗教传说中,犹大吊死在一棵树上,这树上就长着黑木耳,于是当地人就把两者联系了起来。传着传着,黑木耳就变成了犹大的耳朵,继而成了“犹太人的耳朵”。后来,有人觉得这名字政治不正确,就用英文里和“犹太人Jews” 读音相近的“果冻Jelly”替换。
15. 尽管在咱们国家,木耳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食物,可是在西方的餐桌上它却不受待见,因为西方人认为木耳吃起来像“带骨头的印度橡胶”,脆脆的没什么味道。
16. 虽然西方人不喜欢吃黑木耳,但从16世纪开始,他们就把黑木耳当作一种药材,专门用来治疗喉咙痛,就因为犹大是吊死的,这逻辑跟巫术也没多大差别了。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中期。
17. 木耳不是最近才出现在餐桌上,很久之前的古人就很擅长烹饪木耳了。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凉拌木耳的做法,写得很精彩,给你分享一下:“煮五沸;去腥汁,出置冷水中,净挑。又著酢浆水中洗出,细缕切迄。胡荽,葱白,少着取香而已。下豉汁。酱清及酢调和适口,下姜,椒末,甚滑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