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一篇马关条约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内容实录,因为日本破译了李鸿章与清朝往来电报内容,对大清谈判底线了解一清二楚。所以,无论李鸿章用尽全力,都无法少许扭转作为军事溃败方的谈判不利局面。
李鸿章当时来日谈判,遭到日本极端分子刺杀,脸部中弹。中日谈判是李带伤谈判的。
八国联军进京时,也是李鸿章悲剧人生谢幕的最后悲怆,就如同其恩师曾文正公一样,一边吐血,一边还要努力去支撑危局,晚清名臣们就是一曲晚清悲歌的合奏。
中日甲午战争后期,大清国内军事崩溃,急于停止战争,谈判已失去主动权,日本不同于欧洲列强,最了解大清国情,下手都是软肋及七寸要害处,就是看大清落得怎样个“死法”而已。
马关条约让历代国人看到屈辱,弱国无外交,同时也说明,谈判的主动权不在谈判桌内,而是在谈判桌以外,更不在谈判之时的临时抱佛脚,而是在谈判之前经历长时间力量消长。
小平真是高瞻远瞩说得好:发展是硬道理!未来依然,发展是硬道理!如何发展下去,不断完善促进发展的系统性建设,是不断面临的挑战性难题。
我个人认为,未来道路可能会偶遇曲折,较长时期发展的动能和趋势基本上无法改变。
吴军在《科技史纲60讲》也提到了当时对中日两国影响深远的甲午海战及当时使中国大清朝蒙受巨大损失的《马关条约》。
不过,吴军认为,即便在当时看来,对于两国影响深远的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在经历历史100年后今天再看,对于中日两国影响即便当时很巨大,对于如今的影响几乎没有什么,日本还是那么小,中国依然很大,而真正改变国运改变历史的是科技。
日本利用明治维新抓住工业化的机遇,成功跻身列强,又因二战战败沦为战败国,战后日本又抓住工业全球化及信息化机遇,再次振兴成为现代化经济强国。
中国改革开放后,迅速抓住工业全球化及信息化浪潮机遇,迅速提高本国科技实力,创造了40年经济连续高增长奇迹,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世界工厂。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兴国国策产生了巨大威力,符合吴军的观点,科技才是改变历史的关键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