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化学习是什么?
问题化学习是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篇,用有层次、机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构建。
2、问题化学习的理想境界是什么?
学生最终能独立地进行问题化学习,自行构建问题系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
3、问题化学习的属性是什么?
问题化学习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是随着学生问题化学习能力的成长变化调整的,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但在不同的阶段可以呈现一定的课堂结构与形态。
4、谁来提出问题?教师还是学生?
基本原则: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提出;学生提不出的问题,由教师提出。
特别注意:全部由学生提出既不可能,也不科学,更不实际。如果纯粹由学生提出问题,那么课堂会比较低效,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的问题起到了把握方向、拓展提升的作用。在教学中,老师的引导是不可以被取代的,课堂可以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但学生的问题不是终点,老师的问题是引导,但不是控导。
5、问题化学习的核心
(1)学生的问题——起点
来源:生活经验、知识基础与认知冲突、学习动机与兴趣。
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学生课前提出的以下问题:
如果不再走一步会怎么样?为什么父亲不把“我”抱下来?文章题目的含义是什么?文章写了什么事?如何理解两次啜泣?文中的成长体现在哪里?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如何了解:
驱动性问题:综合性,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回答的时需用到一节课的全部知识或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回答驱动型问题能够暴露学生的前认识、前科学概念,便于教师确定教学起点。
驱动型问题的设置是为了了解学生的问题,确定教学起点的最佳途径。例如《木兰诗》的提问,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对课文的自主学习,思考:木兰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形象?
(2)学科的问题(基本问题)——基础
指向课程内容的关键和核心,将学科内容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显示出来的问题,是围绕这门课程学习贯穿线索。
如语言学科两个问题:阅读、写作。
阅读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作者想要表达什么?采用什么方式表达的?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式?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例如《木兰诗》一课,写“英雄”为什么略写木兰“勇武过人”?本诗详写了什么?详写部分展现人物怎样的形象?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教师的问题——引导
帮助学生生成问题、扩展问题、聚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问题,也是最终为形成问题系统服务的问题。教师的引导问题包括了课堂导入的驱动型问题、统领本课的核心问题、以及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具体推进的系列问题(问题串、问题链、问题集)。
在设计学习问题前,首先要研究学科的基本问题与学生的起始问题,然后再来规划教师的引导性问题。
例如:《木兰诗》一课,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当今社会到底有没有意义?
再如:《秋天的怀念》中,教师提问:看到“好好儿活”四个字,你都能提出哪些问题?
再如:《风筝》一课,其中的兄弟之情、游戏之乐、鲁迅的内省追悔等这些文本外显的东西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小兄弟天性深受虐杀而不怨恨的深沉的感慨、对弟弟甘愿受到压迫却无怨言的奴性的揪心与忧虑等透过文本才能发现的社会问题,学生是不容易发现的。教师提问:假如现在你的哥哥故意弄坏了你心爱的东西或正在玩着的玩具,你会怎么想?怎么做?教师提问:为什么他的弟弟可以容忍他,而且多年之后对哥哥也毫无怨恨?想想看,弟弟的心里面又是怎么样想的?教师提问:假如弟弟在多年以后听到哥哥的忏悔和道歉时,怨恨哥哥并进行了报复,哥哥的心情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4)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在观照学科基本问题的情况下,依据学科在本课时的重点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冲突与动机焦点),集中体现了本课时“知识的核心价值与学科的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障碍与教学的关键引导”所产生的统领性的课堂问题。在问题化学习起步阶段可由教师课前预设,到了发展或成熟阶段可以通过学生筛选和思考得出。
以《孤独之旅》为例,谈怎样确定“核心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