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发现再次面对:“我从哪儿来,又到哪儿去?”这个哲学命题时,有了新的认识,仔细揣摩,是与时间有关的。
在年幼的时候,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见常会问我,干嘛去了,要去哪里啊?我会如实回答,从学校里来,回家去,去同学家写作业去了等等。那是物质看得见的现实层面,要回答的短暂的过去和将来的哪儿和哪儿。它或许仅仅是指方位。后来书读的多了些,年龄也渐长了,这个哪儿和哪儿就会想到人生的开始和结束,似乎在时间维度上有了较深的思考,我从母腹而来,要往坟墓里走去... ...这就很有意思了,面临终极死亡我为什么来?我是谁?于是人类有了漫长的探索和苦苦的追寻,各种答案都浮现出来,这就是生与死带给我们的既严肃又有趣的课题。
在我们有限的思维、有限的能力、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资源下,既能活在当下又能无穷大绽放生命的厚度似乎成了现代人追寻的方向。一千个人大概有一千种活法,可怎么样活才不辜负自己这个生命的本体呢?
梦的出发最近我带着这样的探索,碰巧遇到了《追梦成长》这本书,我是喜欢向书学习的一个人,书中自有黄金屋是我的信念之一。让我们一起探寻吧!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他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位时间管理专家和导师,易效能时间管理机构创始人——叶武滨老师。
本书记录了作者用7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和孩子“环球之旅”计划中的心路历程,也许这样的家庭不在少数,这有什么可以写成书的呢?仔细阅读发现,作者这本书既像游记又像励志书,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去旅游涨一点见识,而是去从旅游中突破生命的极限,旅行仅仅是一个梦的开始,而这颗种子都深埋在我们幼小的原始生命的冲动中。
曾几何时是否也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梦想,当初我也是有了这样的想法,支持自己的孩子有梦就去追,突破了生命中许多不可能和第一次,跟着女儿看世界成了我那个阶段最有意义的生命内容。
梦的足迹2013年9月21日作者第一次向他的“全世界”宣告:“我要去环游世界”,接下来奇迹就这样发生了。再次证实“语言不仅有交流和记录的作用,而且能创造,创造未成形的梦想。”“只要你想,全世界都为你开路”。
当然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梦想实现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心酸付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作者也不例外,他用信守承诺的行动忠于自己的梦想,从一小步开始,国内环游作为小牛试刀。2014年7月2日终于实现环球之旅首发非洲之旅,就这样作者爱上了实现梦想的过程,也想着经常拥有这种感觉。是啊,有多久没有体验过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了,哪怕是吃一顿特别想吃的可口的美味呢?多少时候都是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勉强、凑合、将就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多少时候我们与梦想之间的距离就是困难,具体说是想象出来的困难浇灭了梦想。
梦的实现让我感触最深之一:就是作者能把旅行当做文化之旅,不仅用双眼看风景,而更多地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各种文化习俗的碰撞,让自己融入到整个地球村,到隔壁邻居家去做做客,体验一下各种生活状态,哇,这种感觉太神奇了,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就这样,7年的环球之旅让作者收获了很多。正如他说一颗永不放弃的心,比钻石还珍贵。
你的眼界决定孩子的高度让我感触最深之二:那就是任何决定所做的事都可以成为我们身上宝贵的资源,他把自己的梦想大化,成为了一群人的梦想首先这个团队中第一个成员就是自己的孩子,7年的跟随,这个昔日的小男孩如今了14岁的青春少年,我想在个家庭中,父亲从小的潜移化的引领无疑成为了这个孩子永远的宝藏和永不枯竭的资源。
锦囊妙计我感触最深之三:作者利用7年的时间,将自己的生命进行了升级,相信在每一次行动背后都有存在的困难,而面对困难,作者将它看成红利。
读完本书,我深深感慨,虽然现阶段疫情阻碍了我们在外在时空中的行动,但我们的生命远不仅限于物质层面到生命层面的探索,也许我们还可以有更好的向内探索的途径,愿追梦中的你我,都成长为如你所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