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可能知道苏轼,但不一定知道他其实是个不看书的猛人

你可能知道苏轼,但不一定知道他其实是个不看书的猛人

作者: 我就是刘小胖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7:09 被阅读0次

你一定听过苏轼,

但你知道他一般不看书吗?

在公号拾遗上,看了一则小故事:

> 苏轼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看他。

>  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

>  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觉你来了。

>  朱载上问:“每天的功课是什么?”

>  苏轼回答:“抄《汉书》。”

>  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

>  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

>  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

>  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

>  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

>  朱载上说:“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呢?”

>  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

>  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明白。

>  苏东坡说:“请您说一个字。”

>  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

>  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  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

>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

>  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苏轼到底有多牛呢?

看看这堆称谓你就能明白。

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在诗歌方面,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在词作方面,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在书法方面,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在绘画方面,他是中国文人画开创者之一。

诗、词、文、书法、绘画,样样皆是大师。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堪称中华文化集大成者。

这么天资卓越的人还抄书?

天才不都是过目不忘的吗?

且抄的还是**《汉书》**,

《汉书》那多长啊?

纪传体通史,

十二篇本记,八表,十志,

七十传,共一百篇,

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

**全书共八十万字。**

**全书共八十万字!**

苏轼

抄了三遍,

尽管不是全文抄写,

这个量也是惊人的。

要不说,

毅力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一代文豪真不是盖的!

而且他不光是抄抄就算了,

你看人家这效果,

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

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如实呈现,完全copy到了大脑里,

放现在,上个《最强大脑》不成问题。

震撼,佩服,惊讶……

一般看完故事,点个赞,

赞叹几句,

牛逼!简直是火星人!

或者像老朱同志一样跟儿子念叨念叨,

要努力啊,你看看人家苏子。

也就差不多了。

效果吗?

你听说过朱家父子因为这件事情,

学习变牛了吗?

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

和老朱父子一样,

我们一般想不起来再问问自己,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你什么?

我到底知道了什么?

能不能一二三四地说清楚?

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毫不含糊地说清楚?**

时间就这么被浪费了,

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因为不能**至极致的认知**,

是无法召唤行动的。

没有行动,就没有进步。

回到问题,

找到原文,

重抄一遍上面的故事,

果然有了新发现。

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通名,而东坡移时不出。

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

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

且云:“适了些日课,失去探知。”

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

对云:“钞《汉书》。”

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

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

东坡乃令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至。

公视之,皆不解其义。

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

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凡数挑,皆然。

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 1.为什么是《汉书》?

很多大牛成长中都会遇到一本特别的书,

这在各路巨人传记中,

多次出现。

与之相遇,

巨人们的灵魂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

至此,

念念不忘,

回响无穷。

《阴符经》之于苏秦,

《太公兵法》之于张良,

《道德经》之于马云,

《证券分析》之于巴菲特,

《龙马传》之于孙正义,

而对苏轼来说,就是《汉书》。

为什么是《汉书》?

因为命中注定。

倒推,

**这些书有什么共同点?**

- 其一,无比重要,关键,且经典,

只有好书,硬书,关键的书才值得反复读,乃至反复抄写。

不然《知音》《读者》你纵使抄写百遍,收获仍然有限。

一个人生命中有两次生日,

第一次是出生,

第二次是你真正理解了自己的那天。

很多人的那一天就是找到那本书的时候。

经典的基本标准是打得败时间,

如林迪所说:

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

生命每增加一天,

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

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

生命每增加一天,

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寿命。

简单地说,

存活越久的书籍,会存活更久。

这就是经典。

《汉书》是经典,

而且对苏轼重要,关键。

- 其二,《汉书》是史书,

是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记录,

(不讨论真实到底存不存在)

史书富集大量事实。

事实永远有力量,

鲜活事实会永存人间。

一个事实能生无数个观点,

关注事实是性价比超高的读书方法。

所以,

苏轼抄《汉书》是告诉我们,

选书的重要性,

核心竞争领域,

经典,重要,关键,

且必须的硬书,

才值得猛攻。

你找到你的那本书了吗?

- 2.为什么是抄?

不是看,不是读,

却是抄?

抄写和其他方式比较,

虽然看起来比较慢。

但好处也很明显,

抄写能强迫你专注,走神就会抄错。

抄写能强迫你记忆,抄写是高强度刺激。

抄写能强迫你思考,帮助你发现细节。

从信息的留存度来看,

抄写比看比读要高得多。

要知道,

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

都在跑神!

这是个事实。

不信问问自己,刚才你在想什么?

苏轼抄书,

帮助我们更新了第二个重要认知,

厉害的读书人一般不看书,

苏轼抄书,

李敖撕书,

马斯克拿来就用,

这些,都比“看书”猛!

真想学点什么,

先戒了“看书”。

- 3.为什么就抄几个字?

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

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

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

苏轼抄写的方式并不是原文照抄,

而是抓取关键词,

一两个字。

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

隐藏着巨大的秘密。

联系后文看,

苏轼能根据一个字倒背如流,

那么他必然在之前已经背下文章,

所以这里的抄写

是复习,

是温故。

他在告诉我们,

复习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操作。

他有两步操作:

- 第一,提取关键词,抄写成册。

- 其二,自我训练,看着关键词背诵。

提取关键词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这是在加强刺激的强度。

写成册子,就可以随时随地背诵,,

这是在加强刺激的频率。

哪里有过目不忘的天才,

天才不过是正确持续努力的代名词。

加强记忆,

原理上就两个关键,

强度和频率。

操作节奏上也是两种,

“日课”就是每日安排专门时间复习,

这是密集进攻,

册子随手可见,

随时随地复现,

这叫分散防守。

苏轼抄书向我们展示了记忆的终极秘密,

>  以点带面+密集防守+分散防守

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

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朱新仲听明白了要勤奋,

但未必知道:

核心领域最重要,关键,经典的书一定得死磕。

真正想学点什么,先得戒掉“看书”的习惯。

苏轼抄书的核心技术是以点带面+密集进攻+分散防守。

你没有记住的知识,根本不属于你。

相关文章

  • 你可能知道苏轼,但不一定知道他其实是个不看书的猛人

    你一定听过苏轼, 但你知道他一般不看书吗? 在公号拾遗上,看了一则小故事: > 苏轼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看他。 >...

  • 不去爱多浪费

    后来你才知道,男人的不联系其实是在暗示你,可能他想单身了,也可能他的心住进了另外一个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已从此在...

  • 你是真的不喜欢我。

    01 还记得喜欢一个人的感觉吗? 你问,那怎么算喜欢。 他说:“你知道他喜欢你,那他就一定是喜欢你。你不知道他喜不...

  • 职场“风云”

    看透人心,你就是赢家。人心难测,深如悬崖,见不到底。你可能猜到他想做什么,但不一定知道他的目的是什么。 ...

  • 祸因

    你可以比其他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 你不可能教会任何一个人,你只可以帮助他,让他自己发现知识和真理。 如果你振...

  • 听说你喜欢他

    听说你曾喜欢过他,但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你只是因为寂寞;听说你曾为了他努力过,但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你只是不想和那种感觉就...

  • 旷世奇才吕不韦

    吕不韦可能你没听过,但你一定知道《吕氏春秋》。秦异人你可能不认识,但你一定知道他的儿子秦始皇。 看完《吕不韦...

  • 识人一定知心么

    识人一定知心么?可能不一定,可能你认识的只是表面的一个人,他的内心你从来不知道。 堂姐的一个朋友,做公益认识的,也...

  • 你知道他的意图不?

    走,出门去 早上,收到税务专管员的通知,说需要去税务办理实名认证的手续。 “额..... 这个去年就办完了吧?不然...

  • 断舍离和手帐=改变生活

    近年来,“断舍离”这个概念很受大家喜欢。 可能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字,但不一定知道它的具体含义。 那么,什么是“断舍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可能知道苏轼,但不一定知道他其实是个不看书的猛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cq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