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活着》,心中积塞着万千感慨却无从表达,我越想言语,语言却越遁入深处,只能无奈自己语言的匮乏。我也折服于作者对文字的驾驭,用这样平静甚至是冷漠的语言,描述了福贵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这个破落的富家子弟,一生之中都是在一味地承受着苦难,接连失去至亲。最后就只剩下他一个,和那只垂老的黄牛。自从家中没落后,福贵一直都在经历死亡,开始的时候他还会痛哭流涕,可是到了后来他已经能平静的接受生死了。当一个人把生生死死过成了常态,其实也就能理解这是必然的,人最终都是要死的,在他们离去之时,还有自己给他们送行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也许有的人认为,这是多么的悲痛与不幸,但在这不幸的背后,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对生活的坚持,对生命的敬仰,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努力活着的信念,是否也被他感染,连这不幸也是能够接受了的。
第一次见到福贵的时候,他正和那只陪伴着他的老黄牛在炎日下慢悠悠的耕地。一边耕地,一边与那老牛怀念自己的亲人们,他们也是老牛的伙伴啊。福贵怀着一颗悲悯的心,同情那将死的老牛,便将它买了下来。而自己不过是与那老牛相同,于是两个垂老孤独的灵魂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相依为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互相陪伴,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他向作者讲述自己的生平时,心中应该也是充满了幸福感,因为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如何衰老的。福贵以他一生的经历向我们传递着朴实而又至理的缄言,我们无法重复之前走过的人生,也并不是生来就懂得完美,重要的是在这些经历中获得的成长。难道不应该向福贵那样,直面自己犯过的错,经历过的不幸,以此见证心智的发展。
被抓去当壮丁的时候,福贵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常。我们无法听到比几百头猪吃东西还响的一大片的吃东西的声音,但是也能想象得到,人们被战争,寒冷,饥饿无情的摧残着。我们不会再一次经历那样的残酷,但是难道不会动恻隐之心,对那些苦难的人们感到同情吗。
家珍拖着生病的身体还想要下地,只为多赚那么一点工分,却无奈力不从心。遇上天灾的时候,庄稼全坏了,谁都没有粮食,几个月都没办法吃上一顿饱饭。有庆不得不卖了他亲自养大的肥羊却只换来四十斤大米,凤霞会仅仅为了一个红薯而与别人争抢起来。当家珍拿到她爹给的大米给全家人做饭时,一碗清水粥就无比满足。
家珍是最让人心疼的,不论经历什么,她都无怨无悔的跟随着福贵。她乐观,顽强,坚忍,吃苦耐劳,善解人意,可谓是中国劳动妇女的典范。她不放弃不抱怨,对生活总是迎难而上,令人为之动容。
人的这一生,不能选择的东西太多太多,而福贵所不能选择的,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当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笼罩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些都是社会底层的人民们无法改变的,只能默默承受。处于那样的时代,所做的一切真的就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已。正如作者所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连肚子都不能填饱,又还能再多想什么?能活下去,已是万分荣幸。这让我想到了陈忠实的《白鹿原》,这本小说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绝对崇高的,或者被符号化、特质化的,他们都游走在善恶好坏的灰色地带,都被各自的欲望所牵引,他们的首要本分就是顽强的活着,活着就是他们最大的立场。而龙二,队长,老全,春生,喊着消灭走资派口号的知青,这些各种各样的人,归根结底,哪一个不只是为了谋求生存之道呢?
尤记小时候听奶奶讲起他们那个年代的故事,正是福贵生活的年代啊。同样是为了赚工分而从早到晚累死累活的拼命,可是当国家派下救济粮时,却是没有我们的份。听奶奶说,她挑着个空箩筐去再挑着个空箩筐回来,一路走一路抹眼泪。我不免唏嘘,实在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境,同时也无比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样黑暗的年代。它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遥远,因此要学会感恩,要更努力的活着,不能因为如今物质条件的繁华而丧失了灵魂。
作者自己认为,福贵这个人可能并不能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而我认为,其实福贵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映射,大跃进,人民公社,十年文革,中历史上的黑暗时期。福贵只不过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他没有去改变历史的能力,因此只能在苦难中努力挣扎的活着。他更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存在,作者在向我们平静的叙述历史,而福贵作为一个载体,会永远的存活下去,这是应该被每一个中国人记住的历史的苦难。记得电影《霸王别姬》,那楚霸王段小楼站着活过晚清,民国,日统期,到了文革不得不跪下了,面对质问,不得不与妻子划清界限,诋毁自己当初的信仰。最后他活下来了,却丧失了本性。这是历史的残酷对个人意志的摧残,可是毫无人性的活着,又有何意义呢?
还记得苦根那半张着还有两颗没嚼烂的豆子的嘴巴吗?看到这里,我甚至有些痛恨作者的冷漠和残忍,是真的一个人也没剩下。在苦根去世后,我觉得福贵的悲惨命运已经达到顶峰,应该绝望了,人的一生怎么能活成这样子呢?可是福贵却是释然了,反而感到一身轻松,了无牵挂,而我沉重的心情也因福贵的态度而转变了。到了后来就想通了,就像家珍说的,这一生一家人能在一起,一双儿女孝顺懂事,已经知足了。确实如此啊,而在福贵的眼中自己也是无比幸福的,他失去了家产倒也明白了人要脚踏实地的生活,上到战场还能平安回家就更知道要珍惜生命,还有家人的不离不弃。尽管生活总会为难他,给他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放大他所遭遇的苦难,忽略了他得到的幸福。
人生在世所为何来?在这大地上只为计较品尝一口面包罢了。其实作者最想表达的还是活着的态度,我们生存在这世上,就必然从中体会到社会的残酷,体会到激励的竞争,体会到人性的阴暗面,体会到千般困苦,必将经历死亡。而我们是要怨天尤人吗,还是自怨自艾?都不是,而是应该像福贵那样,始终对生命充满敬畏,顽强生活。我们在福贵身上见过如此多的苦难,在活着里见过那么多死亡,我们会比这还要悲惨吗?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
一个人的终点无非就是死亡,重要的是你怎么活过,还有你以什么态度来看待你的生活。伊比鸠鲁说过“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因此死亡无可畏惧,也不必担心它的来临,我们应该认真的活着,活出意义和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