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参加永澄老师的年目标课程。经过一年的年目标践行,踩过不少坑(为了完成年目标,陷入了低水平勤奋状态,拼命做多),当然也收获了部分年目标。
经过2018/11/19一天的年目标课程的学习,收获有三:
收获1:通过愿景画面与三大期待的结合,让期待更有画面感,方向感更强,更有动力了。
2017年底,我分别参加了年目标新人版和方法进阶版,我居然填写了两份完全不一样的期待,虽然自我感觉方法进阶版的年期待比新人版的年期待更丰富些。但经过半年的践行,发现我制定的三个期待包涵的内容太多,导致上半年拼命做多,在参加7月份的第三届钻石行动之前,我每个月都按照月、周计划表来推进很多任务,早起和晚上下班休息时间都用来学习,甚至连周末两天都用来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完成年目标制定的三个期待。当时就感觉哪里不对,我也在反思是不是陷入了低水平勤奋(拼命做多是一件大概率错误的事情啊)。
真是走着走着就忘了初心,本次年目标制定,我也提前做了功课,对2019年的三个期待的思考自认为相比去年更聚焦,落地实现的概率更高。但直到老师在下午课程里面提到你需要对你三个期待是否能完成的能量打分,我突然发现我在课堂前书写的第二个期待“输出50篇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的能量并不是很足,而老师说低于8分以下的能量打分,按照永澄老师的说法是“内在冲突,有严重的动力耗损”,于是我重新整理思路,发现第二个期待只是目标手段化,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成长才是我想要的,而不是仅仅是输出50篇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
在今年年目标的三个期待工具表中,还出现了对愿景画面的想象,也就是成功后的样子。这点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去年填写三大期待的成果时,都是用文字来表达的,是调用理性的力量来完成的。只有每次打开年目标工具表时,才有感觉。今年通过将期待成果显像化,让我“自我“感觉更有动力感了,方向感更清晰了。
2019年三大期待收获2:期待转目标原来就是PORT模型。
相信只要刷过永澄老师大约100篇左右的公众号文章,应该对老师提的PORT模型有印象,对PORT模型表面的含义有认知,但是对其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场景,估计是懵懂的(对了,说的就是我)。
今年年目标课程上,永澄老师启用了新的迪士尼策略工具,其中就重点讲到了期待的意义。也就是PORT模型中的“Purpose”,虽然今年年目标践行过程中,也就是每次制定月计划、周计划的时候,我也会调用“Purpose”,但是直到老师让我们填写2019年期待的“价值和意义”圆环,我才突然发现,我原来对“Purpose”的理解维度太低了,太平面化了。而意义是动力的源泉啊,为什么年目标做一半就做不下去了,是缺乏意义感啊。是对年期待的“价值和意义”想不清楚、对长期价值的挖掘不足、对意义的思考缺乏层次导致的。这次填写2019年三个年度期待的“价值和意义”,得以让我重新框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年度期待的价值和意义“原来结果也是多维的”,这是我填写2019年三个年期待的“最终成果”时发现的。我一直对“成果”和“目标”的关系傻傻分不清,总觉得目标有时候就是成果,成果在某些方面就是目标。虽然我能从字面上理解“成果”、“目标”的概念,但是在落地实操的过程中,每次都容易将目标当成成果。通过这次永澄老师的讲解,我重新理解了成果,原来成果也是多维度的。对能力提升类的结果是他人可使用才能称之为成果,对比较虚的目标的成果就是看对标人身上的品质、特征你是否也具有(世界又向我打开了一扇门)。
思考最终成果的话术收获3:相信相信的力量
经过2018年一年的年目标践行,我深深体会到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系统的属性里面有一条就是延迟反馈。So,一些长期目标,譬如:建立行为心理学心理表征这个年目标,在践行的时候,就泄气过好几回。譬如:在学习认知心理学主题的时候,觉得书中的这些认知模型、决策模型非常棒,然后也会做课程笔记,输出文档等,但是在生活中继续原有模式,行为和思考上并没有什么改变。这就会导致泄气感、书无用的感觉。泄气一段时间后,最后通过意志力继续驱使自己再去学习。
今年完成的5个主题学习,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只有获取知晓感的快感,但在思考和行动时,并没有调用这些模型。对此,我最近也在反思:缺乏刻意练习,求快心理。
根据系统的原理,第二序的改变需要维度,也需要时间。我相信在目标上进行饱和式攻击和覆盖,在底层思维上进行刻意练习,我终将获得系统延迟反馈的馈赠。
我相信继续跟随永澄老师,学习目标管理相关知识,提升目标管理的能力,使用价值思维和系统思维来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我终将会成为我自己期望成为的那个人。
我相信通过持续的自我更新和迭代,Better me 2019!!!
笃信的样子真好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