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百咏抄
宋·李调元
虞翻宅里起秋风,翠叶玲珑剪未工。
错认如花枝上艳,不知荚子缀猩红。
苹果己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水果,因营养实惠被称为“国民水果”,看见它我会想起老家的苹果。
种果树要上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在九嵕山麓的人因山地贫瘠不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就栽种起苹果树,到了秋收时卖给果贩,因而收获了比种小麦、玉米更多的收成。山麓的人有了人钱骑着摩托戴着黑墨眼镜(乡下人俗称“黑老鸦”)到泾河平原地方闲逛很得意的样子,可羡煞了人的眼球。“瞧!万元户来了。”那时的万元户还比较值钱,在山麓种果树收入高的感召下,平原地区的人们也纷纷种植起果树来。
种果树要先有树苗,从乡(镇)上购买或去邻乡的村地里现场挖买。我和同村的人骑着自行车带着麻袋绑绳去邻乡袁家村附近的村里找卖果树苗的人,带到地里,谈好价钱然后用铁锹挖,挖出后捆好装进麻袋装上车托回家。栽果树按地亩的宽长大小量好宽行距掏好坑然后埋树苗,埋树苗时尽量保持树在一条线上。
栽果树刚开始那时就被贼怗念了,家家果地里都盖了房子,方便看护防止果树被偷。有时夜里人在果房这边,贼从地的另头偷挖树苗。有时刚栽的树苗晚上就被偷了,气的主人很无语,就在果房的另头支个了帐篷,人守在地中间,这个方法还比较管用总算挽回了被偷的损失。等果树长大根扎实了就不好挖了。
栽好树要浇灌施肥,给果树打农药防止病虫害,差不多等三四年才结果。这几年未结果时地里也不能闲着,往往种上西瓜、豆子、芝麻之类的农作物。第三年时有少数的果树结少量的果子,到第四年时果树都基本结果了,这可是果农等了几年的结果,希望果子能卖些钱补贴些家用改善下生活。
父亲看见别人栽树,也栽起苹果树,开始也不懂行情,栽那种“红星”的品牌,这种果早熟,颜色深红内质绵软没有“富士”那种果子味甜价高,农家肥不够用,就用麦穗壳、玉米杆等谷草埋在地下给果树施肥,可能是果树缺乏营养,第四五年才挂果,卖不出好价。
自从栽了果树后,农民们比从前忙了,种小麦、玉米只要浇灌施肥除草等收割就可以了,果树每隔几天要打农药,果树小的时候用量少还好打,等树长大了林密枝茂打药就不方便了,地头放着药罐筒压力机,一人拉着喷枪管线给果树喷药,经常药水溅到人身上,自从用农药后就见不了虱子了。打药也要看天气预报,刚打完药后就下雨药就白打了。除了打药还要给果地锄草。
春天果树开花了要束花,一朵花枝上不能同时开太多,否则会影响发育结果,多的要摘掉。后来怕虫叮给刚开果黄豆大小的果子套塑模袋或纸袋,一个个给果粒套袋也挺费劳力的,经常忙到几天才套完。
秋天果子成熟时采摘时提着担笼在果树下摘,高处的人伸手挨不到要用蹲梯上去摘,人在茂密的果树丛里往返将果运出来也不方便,在马路边的还方便些,离路远的比较费力,有时用上低架车驼行,树茂行窄时车运行也不方便,通常收果时好多人都去摘,人多力量大,总算将果子摘完了。
遇到收果的贩子,摘完果子就按果子的直径型号谈好价钱直接封箱装车拉走卖了,通常是果贩卖出去了才返给果农钱,因此靠种果致富的人并不多,就个别种果规模大、产量多的年收入上万的,其他人辛苦种果的人并没有发家致富,却成就了以赚取差价的果贩。我哥也曾眼红那些果贩,只是没有成本与关系只好悻悻而叹。
冬季时农民基本上闲下来,给果地翻土,一揪一揪地用铁揪踩下去,将地面上的杂草树叶埋下地,新土盖上来。给果树修剪,根据向阳茂密等特征剪掉多余的枝,期望来年能挂更好的果子。剪落地的枝捡起拉回家,果树大时剪枝多的烧柴都用不完,农村经常能见到剪落堆集的干枝。
种果树的人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果子卖不出好价钱,有时也没有果贩来收。果农有的挖地窑放里面等待好价位再出售,有时等到春节了还没卖出去,大概是国庆左右成熟摘的果耗的久水分也流失了,有的都腐烂了也难卖出。
随着种果致富的没落,原来看守的果园房基本上都没有了,存在的都塌陷了或废弃了,晚上开车去地里偷一车估计也无人看管,再不是以前防贼似的看护了。地里的荒草长的丛茂也无人去锄了,冬天地里铺满了枯草,再无人去翻土了。
据说我们那里是人均苹果最多的地方,当时还流行着“礼泉苹果甲天下”,如今已被渭南白水的苹果占了风光,也不知那里的果农收入怎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