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玩不起的择校“游戏”,但是家长鸡娃还会继续

玩不起的择校“游戏”,但是家长鸡娃还会继续

作者: 骑象小学堂丨象象妈 | 来源:发表于2019-07-15 10:35 被阅读0次

    幼升小、小升初的“游戏规则”变了,你有心理准备了吗?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一则关于义务教育改革的重磅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最受大家关注的,是其中的第十七条:“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简单来说,就是今后幼升小、小升初考试的重要性,都统统让位于学区划分。

    看到政策出台,象象妈的心里五味杂陈。

    喜的是,全民抢跑式的鸡娃教育之风,终于可以刹一刹车。无论孩子或者家长,肩膀上的负担都会减轻。

    忧的是,当上海地区小升初政策细则公布后,象象今后去哪里上初中,会是板上钉钉的事。

    将来上“牛校”还是“菜校”,由房不由她

    想听天由命,心里却挺不甘心;想要有所动作,除了换房,我也找不出更直接的办法。

    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城市,想换好的学区房,谈何容易。

    政策出台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维护各地区教育资源的平衡。

    但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只能从个人利益出发,去考量政策带来的得失。

    魔都这个地方“小升初”有多魔幻,没经历过的人不懂。

    教育局明令禁止民办初中提前招生和招收学生简历,因此学校和家长间的接洽转到了“地下”

    商务酒店里秘密举行的“神秘考试”、精英初中与小学间心照不宣的“飞行考”、见缝插针的人肉简历投送……

    为了能让孩子得到牛校的青睐,家长不惜把自己逼成“特工”。

    为啥家长们拼命削尖脑袋想把孩子送进民办牛校?

    因为上海地区学校水准良莠不齐。民办和公办学校差距之大,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上海教育强区徐汇区为例:

    全上海数一数二的民办华育初中,在中考前有120名左右的学生可以被全市四强高中预录取(中考后,实际录取人数更多);

    徐汇区排名第二的初中也是民办的,这个数字约25人左右;

    第三第四名初中也是民办的,加起来10几人左右。

    剩下的除了三四所公办初中各有1人被四大高中名校预录外,其余20所左右公办初中的预录人数均为0

    数据来源:《金融时报》中文网

    一方面家长想送孩子进好学校,另一方面这些学校也在想尽办法寻找好学生。

    教育怪圈就是这么形成的:家长择校——学校掐尖——学校之间不均衡——家长更强的择校愿望……

    这个怪圈带来的是负担过重的孩子、焦虑过度的家长和异化了的教育。

    作为一个被裹挟其中的老母亲,我也希望这个怪圈可以被打破,让孩子和自己有更多喘息机会。

    这次政策的出台,关键就在掐断“优生掐尖”环节。

    但是政策能否出效果,还得看家长眼里的“菜场学校”在分流优质生源后,教学质量是否明显地提升。

    否则家长们追逐民办牛校的势头难以改变。

    即使没能被分配到好学校,但是象象妈觉得,还是会有很多家长继续走“鸡娃”教育路线。

    因为决定家长是否鸡娃的不是政策,而是社会现状。

    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曾做过社会调查,结论是影响父母育儿方式有个重要因素:社会贫富差距

    在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的瑞典、挪威等国家,大多数父母选择放任自己的孩子。

    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既然收入差距不大,父母没什么动力去鼓动孩子成为“人上人”。

    但是在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的中国、美国、土耳其,大多数父母则很操心自己的孩子。他们教育孩子的“强度”会远超那些北欧国家。

    象象妈觉得,在有生之年,我们国家想要发展达到北欧国家那样的福利水平,难度会非常大。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目前来看只会越拉越大

    让我们这代人感到焦虑的身份和收入问题,同样也会困扰我们的下一代。

    把精力和金钱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上,也就是俗称的“鸡娃”,依旧是很多人眼里最现实可取的选择。

    但凡能想到办法,所有家长都愿意送孩子进入牛校。

    但是,这是最好的“鸡娃”手段吗?

    其实牛校并不适合所有孩子。

    社会上有个有趣的现象叫做同伴效应

    在工作中,你的同事会影响你的效率;在生活中,你的酒肉朋友会影响你的爱好……

    在学校里面,学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家长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学校,就是希望孩子在优秀的同学陪伴下,能有进步。

    但是“同伴效应”并不是万能的。

    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在空军学院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差生和优等生共同学习和生活。

    原本他们预期差生会在优等生的带动下,成绩有明显的进步。结果却出人意料。

    差生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有了明显退步。

    原因就在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优等生喜欢和优等生结伴,差生也愿意和差生在一块玩。

    差生和优等生没有结成学伴关系,因此也无从产生“同伴效应”。

    水平较差的孩子,就算进入了牛校,却因为差距太大,不能融入到学校的氛围中,反而会造成伤害。

    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与其寄希望于“牛校”,不如把教育的重心回归到孩子本身。

    教育的初衷,肯定不是让孩子考取多么好的学校,或者成为某种职业的从业人员。

    培养孩子受益终生的品质,比如诚实、勇敢、仁爱,培养孩子受用终生的技能,比如阅读、沟通、写作,这可能才是更为重要的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玩不起的择校“游戏”,但是家长鸡娃还会继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mg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