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是进入和打开

阅读是进入和打开

作者: chinesepoet | 来源:发表于2018-09-24 14:29 被阅读11次

    阅读是进入和打开

    江苏省南京市燕子矶中学杨赢

     

    使我得救的,是看书……接触文学,接触世界文学,不啻是逃出民族虚荣心的监狱、市侩的监狱、强迫性的地方主义的监狱、愚蠢的学校教育的监狱、不完美的命运和坏运气的监狱。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苏珊·桑塔格

    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读,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施耐庵

    一. 几次看似失败的阅读推荐尝试

    (一)课上推荐书目

    笔者喜爱读书,在工作之前曾经觉得读书是人生的应有之义,是一件不证自明的事情。然而,工作之后的现实却并非如此。刚开始工作时,我被繁重的教学压力逼得无法喘息,穷于应付,自己都难得读书。而学生,被繁重的学业束缚,埋头于课本,也似无喘息容身之处。这样的情况下,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还是希望学生们能多读些书。我对我的第一届学生采取的办法是,在每篇课文讲完之后适当进行课内外的勾连,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向学生推荐书目,把书名写在黑板上,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向我借。但是反应寥寥,几乎没有人来和我借,我的书目推荐就如石沉大海,了无音信。甚至,有的时候我和学生说,我和他们推荐的某某书中有什么什么内容的时候,他们竟没有一点印象。

    是学生不爱看书么?可是,晚自习还有课上有不少老师会没收到学生偷偷看的书籍,我自己上课的时候也看到学生在课桌下偷偷地在看着什么,有时候走近,他们慌慌张张地把东西塞进抽屉,你会瞥见那是一本杂志或是一本什么书(当然有时候也会有手机)。看看没收的那些书,玄幻居多,还有校园爱情、动漫、体育杂志等等。这些证明了学生是有阅读需求的。但是如何让学生的阅读从这些快餐式的作品中跳出,进入更广阔的天地呢?怎样让学生觉得人类文学文化伟大行列中的这些作品是和他们的生命生活发生联系的呢?

    (二)流行中的经典

    我尝试着转换上课的思路。除了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外,我依然注重课内外的勾连。但是我把目光转向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尽量的从他们的阅读角度出发去勾连经典作品。比如,在讲《奥德赛》的时候,我把古希腊神话和《圣斗士星矢》串联在一起,例举两部作品的同与不同;在上课的时候,学生会提到玄幻小说的作品和人物,我会推荐他们看中国和西方玄幻文学的老祖宗:中国的《山海经》、《西游记》、《东游记》、《封神榜》、《镜花缘》等等,西方的古希腊神话(施瓦布编撰的)、北欧神话《萨迦》、《尼伯龙根的指环》、《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贝奥武甫》等等;讲到《西游记》,我会告诉他们《西游记》里面不仅唐僧有原型,孙悟空也有原型,取自古印度神话史诗的《罗摩衍那》里的神猴;学生喜爱玩游戏,我会告诉他们游戏中的很多灵感也来自经典作品,比如说《暗黑》、《魔兽世界》中的各类种族就取自古希腊和北欧神话,而德鲁伊、萨满这样的游戏职业甚至是人类历史上真正出现过的,告诉他们游戏也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我还和他们讲《仙剑奇侠传》中的诗词和其中的人物是如何的熨帖……我尽量贴着学生讲,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串联,期望他们能够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走到经典阅读的行列中去。因为我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我,我就是看着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长大的,金庸小说把我带向了古文的阅读,琼瑶小说激发了我阅读诗词的兴趣……

    试验下来的效果,在课堂上倒是不错的,学生都很感兴趣,课堂气氛也不错,学生也希望我多讲讲这些方面的内容。但是推荐的书依然很少有人去读,他们只满足于我讲给他们听,而不是自己有意识地去寻找那些书,从那些书中去获得知识和兴趣。

    (三)建立图书角

    学生告诉我,有很多书找不到。学生能上图书馆的时间很少,能够慢慢寻找书的时间也很有限。我也曾经向他们推荐过南京有名的书店:如先锋书店、万象书店、南大附近的旧书店、凤凰书城、新华书店等等,但是学生由于交通不便,去的很少,而多数买的还为教辅书籍。为了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书籍,我便发动学生建立图书角。全班每人捐献一本,我自己贡献10来本,由专门的图书委员负责登记管理。但是试验下来,效果依然不好。一是学生的书质量层次不齐,二是我自己放在班上的书难易失当,有些过于艰深。所以有时候很长时间内图书角的书籍都没有学生去碰触。

    这是我三次学生阅读推进尝试,有得有失。反思下来,我觉得有这么三点经验教训:

    第一,兴趣为先,消除陌生化和距离感。长期的教育中,老师都督促学生读书,读经典,读名著。过犹不及,在我和学生的接触中,我感到有不少学生是对所谓的名著抱有一种厌恶和拒斥感的。他们觉得经典和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系。所以他们甚至碰都不愿意碰,又谈何阅读和进入书的世界呢?因而,必须首先让学生觉得经典是和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相关的,让他们首先愿意去接触这些作品;其次,由于环境的限制,教师必须主动地向学生提供书籍,营造一个读书的环境。

    第二,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自己不读书,奢望学生会听你的话读书,那是不可能的。我让学生读书,会先谈谈自己读书的感受;我让学生做摘抄,会先把自己的摘抄全班传阅。而老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籍,应该有趣味性,但是不能为了趣味而降低格调,要有能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书籍。这样的书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所以这就需要教师挑选好阅读的书目并且要在过程中全程对每个学生的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时间的保证。前面的尝试最大的失败其实就在于,我把书推荐给了学生,甚至把书放在了班上,但是因为我的学生是高中生,课业压力非常大,课余时间很短,即使有也都放在了休息上,他们难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因此,在长期的疲惫下,再好的书籍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是没有兴趣去翻一翻的。所以,每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愿意亲近书籍,而多数学生即便拿了书也很难找到时间阅读。

    二. 新的尝试

    这届学生开始,我针对前面几年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开始着手进行新的学生阅读推进的尝试,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一)以书为导,多方位建立学生与书之间的联系:

    建立图书角。但是这一次我改变了策略。鼓励学生捐书,依然是自愿和兴趣。但是自己放在班级的书目有意识地和高一必修课本贴近,而我平时购书也有意识地向这方面靠拢。比如说,在必修一第一专题中,为了促进学生对文革的了解,我放了冯骥才搜集整理的讲述文革平民阶层悲欢离合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必修一第一专题前半部分是诗歌,我在班上放了北岛诗选和海子诗选……总之贴近必修课程适当延伸,以熟悉带陌生,全面促进学生阅读面的扩大。

    我个人还购置了一些短小平易的小册子,比如说“大家小书”里面的某些书籍、世界名著的口袋袖珍书等等,作为平时学习的奖励赠送给学生,营造读书的氛围。

    订阅杂文报,定期张贴在班级后方墙壁,供学生阅读。另外每周订阅南方周末,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时事、关注社会

    (二)编写阅读推荐书目:

    我根据个人的阅读经验和视野,在高一寒假的时候编写了学生的推荐书目。向学生推荐的书,当然不能局限于书目中的这些书。但是我希望这个书目能够给学生体类意识,给学生指引一个方向,让他们能通过一本好书不断走向一本又一本好书。下面是我阅读书目的片段(每类书籍我推荐10本以上,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条目):

    诗歌类

    小说类

    戏剧类

    散文类

    传记、访谈和书信、回忆录类

    历史政治类

    思想哲学、心理类

    艺术类

    电影类

    网站推荐

    因为电影也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且能和读书有效地结合,所以我在书目里面添加了电影一项。有鉴于电子书籍越来越流行,我还推荐了两个网站,一个介绍书,一个可以下载到电子书籍。

    (三)留给阅读的时间:

    有鉴于学生读书时间不足,我每周都会空出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读书。一开始学生没有书,也不知道找什么书,我便抱了一大箱子书到班上给学生分,学生一抢而空,课后还有不少人愿意继续和我借。在几次之后,学生便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也有和我借书的,也有的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安排自己在阅读课上阅读的书籍。而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我便可以巡视,根据学生手上的书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书,都可以带到班上来读,我也不反对学生读玄幻和言情青春文学。因为我是读玄幻的,玄幻虽然有不少比较低俗,但是也能披沙沥金,看到好书。学生在阅读课上只有一个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做摘抄。

    (四)鼓励做摘抄:

    我减少了随笔的次数,增加了摘抄的分量。因为以前学生交上来的随笔有不少是无病呻吟和流水账,强迫他们写这样的一个随笔,他们很痛苦,有时候就干脆抄一篇上来。与其如此,我还不如就让他抄,但是有要求,自己摘抄的内容必须要有有针对性的点评。我在批改的过程中加以督促,我会在学生的点评上再加上自己的点评和理解。若是敷衍了事的点评,我会个别谈话,了解状况。此外,鼓励学生摘抄有质量的好文章、好段落、好句子,抄的文章有水平可以加分,点评得有水平也可以加分,我不吝打100分。有很多学生在这样的鼓励下,对摘抄越来越有兴趣。(不得不说,也有叫苦连天的)我将学生摘抄中优秀的部分打印出来,贴在班上给学生示范,也贴在自己的空间、博客和语文教学论坛中,给学生看到他们的点评在网上被别人的好评,这也是一种激励。有些学生的点评越写越长,最后点评变成了可以和摘抄抗衡的文章。下面是部分学生摘抄和我的点评:

    挪威的表兄弟是两个活泼的孩子。一个叫约那斯。一个叫亚多尔夫。他们的父亲送给了他们两张引他们把这东西也一起带来给小意达看。她把那些已经死去了的可怜的花儿的故事全部告诉给他们。他们就来为这些花儿举行葬礼。这两个孩子肩上背着弓,走在前面;小意达托着那装着死去的花儿的美丽匣子,走在后面。他们在花园里掘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小意达先吻了吻这些花,然后把他们连匣子一起埋在土里。约那斯和亚多尔夫在坎上射着箭,作为敬礼,因为他们既没有枪,又没有炮。——安徒生《小意达的花儿》

    周德康:现在到哪里去找这样为花儿进行葬礼的可爱小萝莉?那个告诉小意达花儿憔悴是因为前天晚上跳舞太累的学生如果在现代故技重施,一定会被小妹妹睁大眼睛郑重地告诫:“妈妈说,花儿不会跳舞。”想象力,就这么没了。

    师评:看前文,小女孩也说过“花儿不会跳舞”这样的话,但是她的想象力被这个学生唤醒了。所以不必悲观失望,现代社会也是有可以被唤醒的“小意达”的。

    排队买票时,真正可恨的并不是那一两个插队的人,因为他们是少数;真正可恨的是那一长排、几十个耐心排队的人眼睁睁看着少数人破坏秩序而不说一句话!没有勇气说,没有正义感!而走出车站时还要抱怨:没有用哪!乱糟糟,没有用哪!……几流的人民就有几流的政府,就有几流的社会、几流的环境,这话一点也不错的。环境脏乱恶劣,就表示这里的人民没有能力创造美好的社会。我们是几流的人民呢?高雄市民拒绝作“沉默的大多数”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指标。不,沉默不是美德,是耻辱。——龙应台《野火集》p82

    杨扬:这篇文章我感触最深,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原来我一直在做可恨的事:眼睁睁看着别人插队,却不说一句话,事后又开始埋怨。我承认我是一个胆小鬼,别人轻蔑的眼神并带着“切”的声音,我会害怕,我会敢怒而不敢言。沉默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才是金子!

    师评:人性的弱点我们谁都会有,承认它,直面它,便有了改变的可能。在这条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同路人。

    常听人讲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忙碌的渔夫在海滩上撞见一个悠闲的同行,便谴责他的懒惰。同行懒洋洋地问:可你这么忙到底为了什么?忙碌者说:有朝一日积攒起足够的财富,我就可以不忙不累优哉游哉地享受生命了。悠闲者于是笑道:在下当前正是如此。——史铁生《灵魂的事》

    杨雨馨:“忙碌”似乎成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马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公交车上拥挤的人群——这里面有上班族,有学生,有老师,都忙着奔赴自己的战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日子就在匆匆中度过。每天都活得毫无新意,我们也许就这样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暮年,然后回忆从前,总会有很多遗憾,自己竟然没有享受过生活。有些人忙碌一生,却依旧是磕磕绊绊,一事无成。渔人说忙碌是为了不忙碌,就像当代的学生累死累活地上高中,就是为了上了大学可以不学习,难道不是很可悲么?可惜的是,很少有人能像悠闲者一样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很多人注定了碌碌而终。

    师评:我想到了鲁迅的一篇文章《忽然想到》,可以作为上面这段话的点评,走得太快会失去灵魂,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会失去精魂。——“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五)学生课前推荐书目:

    上个学期,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上,我又开始布置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演讲的主题便是好书推荐。要求学生在演讲之前写一篇对自己喜爱的书的介绍,并用对联的形式对书籍进行评价。我会在事前阅读学生的演讲稿,提出修改意见,并对他拟的对联进行修改。每个学生都介绍了自己喜爱的书,范围很广,有玄幻、侦探、文学、宗教……有的同学甚至讲了一节课,而最后的对联虽然有些还是不合规范,但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

    (六)撰写书目导读

    因为很多书目是跟随着教材推荐的,有些书目稍微有些难度。我便尝试着给学生撰写推荐书目导读,列举所选书目的内容、特点,以求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他们读书一个知道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只写了两篇,我还希望在后面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在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写一份书目推荐导读。(书目导读太长,可见附件3)

    (七)建立个人图书室:

    由于本人正好接手文学社,我便将文学社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图书室。学生闲余的时间,都可以到我这里拿钥匙去借书。

    三.一些遗憾:

    做了这么多,这一届我成功地唤起了不少学生读书的兴趣。但是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学生只是会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而没有积极主动的读书习惯,把读书、摘抄只是当作一个任务。我在想,学生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很少能够有自己的选择,除了学习他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兴趣指向。对于我们这些一头钻进书蠹的人,读书是一件莫大的幸事。可是对于阅读实在无感的小孩,从小就没有建立其良好的阅读口味和习惯的小孩,读书可能对于他们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作为老师,自然是希望学生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可是就在这个连读书也越来越功利化的时代,提倡读书也越来越功利化,读书被赋予了种种美好的意义和价值,这当然有其作用。但是对于不能进入书本的孩子而言,如果阅读是痛苦,他可以拒绝么?

    我第一个标题,之所以用了“看似失败”这几个字,是因为我感觉我在推进阅读的过程中也逐渐有了把读书功利化的倾向,我总是劝诱学生说,多读书,语文成绩可以提高。我时常回过头来会万分鄙视我这副恶俗的嘴脸。在我的学生陆续毕业后,我会发现他们经常登陆我的博客,留下他们的意见,也有学生会在qq上问我推荐书目,向我索要电影,这些学生未必是当年在班上那些爱读书的学生。我当初毫无目的性的向他们推荐书的时候,是不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种子了呢?当时看起来的无效,是否真的是无效的呢?他们是不是进入大学,有了余裕,便开始有了读书的心智呢?不管如何,这一切都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而更多的学生到了大学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实际上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是不是也要促进我们更加思考未来推荐学生阅读的方向在哪里呢?阅读是进入和打开,进入书的世界,打开书本,进而进入一个广阔的天地,打开自我,与世界相洽。这样理想的境地,我们何时才能真正达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是进入和打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aoc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