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已婚女子哭哭啼啼地找朋友哭诉,说她丈夫变了,不再像刚认识的时候对她那么好,还说她是黄脸婆,脾气也日益火爆。
朋友问:“你们结婚多久了?”
她答:“三年。”
朋友又问:“你结婚之前是做什么的?”
她答:“杂志社编辑,有时候忙得天昏地暗,一个星期没回过一次家。”
谈起结婚前的生活,已婚女子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不等朋友问,她就迫不及待地描述起她以前的生活是多么愉快随意。
朋友再问:“那你现在呢?”
听到朋友的问题,已婚女子眼中刚刚亮起的光芒迅速黯淡下去,沉默良久,她回答:“家庭主妇,整天带孩子,做家务,一门心思扑在家庭上。”
同时,她也向朋友描述了她现在的生活状态。她抱怨丈夫不体贴,抱怨每天的日子过得多累,抱怨自己这么辛苦还得不到丈夫的认可。
这场苦水一吐就是一个小时,她还欲再说,朋友及时打断了她,“你为什么不能把‘家庭主妇’也当成一份工作呢?或者,如果你实在不想当家庭主妇,为什么不坐下来和你的丈夫好好聊聊?”
女子听完,默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1012/5127df45ff47766a.jpg)
这位已婚女子认为自己放弃事业全身心奉献给家庭,理所应当得到更多的回报。当她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多大的期望就会变成多大的愤怒和抱怨。
其实,她之所以如此气势汹汹,是因为她对自己的角色和责任有着本质上的认知错误。一旦夫妻之间确定了主内主外,这就代表双方都认可了这样的责任分配。之后的任务不是抱怨分配不合理,而是如何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责任”。
如果你实在认为这样的安排不合理,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谈谈,重新划分责任范围,共同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一个人自艾自怜。
况且,“家庭主妇”只是她的一个身份,除此之外,她还是她自己。她错就错在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建立在“家庭”上,让家庭里的其他成员来替她衡量她的幸福程度。
当我们工作时,我们也有把工作做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但我们还是会把这样的行为当成一种成长,为什么“家庭主妇”就不行了呢?
“今天的饭做得比昨天有进步。”
“改天可以约其他妈妈出来交流一下育儿心得。”
“太幸运了,居然能挤出一个小时看书。”
……
这也是一种成长,创造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主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1012/089e687cf5f14ac1.jpg)
在我所见识过为数不那么多的婚姻中,我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是我比较赞赏的。
父亲主外,挣钱养家,母亲主内,照顾我们姐弟两人。
父亲常年在外,家里的事情都落在母亲一人身上。每天早上六点不到,母亲就要起床洗衣做饭,每天还要抽时间去一趟外公外婆家,时不时的,一个许久不见的亲戚会送来一张请帖,邀请她出席婚礼/丧礼/升学礼……各种琐碎小事,忙得她每天团团转,但她从来没有抱怨。
“你爸挣钱养家已经很辛苦了。他一个人在外面,没有人给他做饭,没有人替他洗衣服,连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难道我还要拿家里这些说大不大的事烦他?”
在我因为专业选择和母亲闹矛盾期间,父亲常常跟我说,“你妈就那个脾气,但她也是为你好,你们母女俩好好聊聊,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她。母女哪有隔夜仇啊!”
没有一种角色是不辛苦的,夫妻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场拔河比赛——非输即赢,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如若不能,尽量去理解他。
互相体谅,互相帮助,爱才会绵绵不绝。不停的抱怨和索取,那不称为“爱”,那叫“自私”。
林语堂说:“夫妇的生活是相依为命的,在精神上及在物质上,都是甘苦祸福同当共享的。在人生历程上,孤军奋斗,很易灰心挫折,美满的婚姻生活对此确是一大补救。你灰心,她鼓励你,她失败了,你援助她。在夫妇同心合力、相互提携帮助之下,事业成功的基石就奠定了。”
舒婷在《致橡树》一诗中也谈到伟大的爱情是,“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精神压力极大的社会,夫妻共同进步、互相体谅,才能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寻找到一丝温情。
做一个更好的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