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的封面上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略带失望地想着“又是一部励志大戏啊“,但当我翻开第一页读到第一句话时,就立刻否认了我那愚蠢的想法。

莉迪亚死了。一个十六岁的花季少女在失踪几个月后终于在小镇米德伍德的公园湖底被警察发现。尽管母亲玛丽琳不相信不承认,不可否认莉迪亚就是死了,是自杀。
莉迪亚是家里的老二,上有优秀的哥哥,下有可爱的妹妹,按理说怎么都应该是最不被重视的那一个,可是偏偏成为了父母最关心最期待最重视的孩子。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头发的莉迪亚是混血儿,母亲玛丽琳是美国白种人,父亲詹姆斯·李则是中国人,他们在玛丽琳母亲的反对和漠视中结合,只因一见钟情带给他们的美妙。不同的出身,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家庭教育,必然带来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玛丽琳一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书中形容的是生活与自我的标新立异。不同于母亲对于其做家庭主妇的教导,玛丽琳偏偏要做医生,这个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还是以男人为主的职业。她用自己的方式从小学到大学证明了自己是丝毫不逊色于男性的独立女性,顺利读了哈佛,选了自己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专业。不过,就在这时,她遇到了他——詹姆斯,一个亚洲教授。她为之着迷、疯狂、冲动,甚至为了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
她吻他的时候,被自己吓了一跳。那种冲动竟是如此强烈——她曾经凭着这股傻劲,追逐过风中的落叶,跳过雨天的水坑——不假思索、不加抗拒、意义不明、单纯无害。她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说:"他明白什么叫作与众不同。"
只是,她怎么甘心呢?与生俱来的高冷气质和特立独行必定不会让她屈服于家庭生活的平淡和琐事的纠结中,尤其是听到病人称呼另一名女性为“医生”的时候,这个名词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也唤醒了她的独立个性。她决定要离家出走,继续她未完成的学业,她相信凭借自己的聪慧一定能迅速的找回当年学习的习惯和思维,一定能够顺利当上医生。她就这样一走了之,尽管年幼的两个孩子仍需母亲的照顾。当然,这次的离家出走不过是一次玛丽琳逃离生活的借口罢了,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婚姻家庭生活中的,作为母亲的她终归还是挂记着自己的孩子。
詹姆斯一生都在追求普通和平凡。出身贫困的詹姆斯,从小跟随家人顶替别人的名额从中国偷渡而来,在经历了歧视、不公平和寄人篱下的窘迫后他深刻领悟到只有学习才能出头,只有上哈佛才能不受轻视,才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他在哈佛上了学,成为大学终身教授,在美丽女学生的热情告白下,他沉醉了,踏实了。
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地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和自然。
只是,这光鲜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和谐并不能掩盖他骨子里的自卑和懦弱,贫困的出身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并随之延展到他对孩子的教育上。从儿子在游泳池被欺负不敢出声到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是《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书里就可以明显看出,他是多么希望融入这个社会,多么想和大家一样,因为自己做不到而希望女儿能够做到。
同样,失意的玛丽琳就像野心无法施展的狮子一样,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在她的教导下,莉迪亚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每年的生日礼物不是人体解剖海报就是生物书籍,要不就是歌颂伟大女性的励志书籍。莉迪亚没有反抗过,她明明可以说不的,可是她没有。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是失而复得。不辞而别的母亲给了莉迪亚重重一击,甚至以为是自己的原因导致母亲的离开,而母亲的突然归家又重新让莉迪亚燃起热火,这种失而复得的心情跌宕对于年幼的莉迪亚来说显得尤为沉重,她再也经不住亲人的离开,她希望父母一生都陪伴左右。她不调皮捣蛋,学做淑女,看深奥的生物学书籍,逛博物馆,都只是为了博得母亲欢心。她没有朋友,却每天回家装作给朋友打电话似的自说自话,只是为了营造出自己人际关系很好的假象给父亲看。她害怕父母失望,害怕亲人再次离开。她唯一的出口是自己的哥哥内斯,只有他能理解自己,给自己恰到好处的安慰,哪怕只有一个拥抱,一个眼神,一句无关紧要的话都能给莉迪亚带来莫大的力量去继续承受这令人讨厌的一切。也是哥哥告诉莉迪亚,“你不愿意笑,那就不笑”。然而这种安慰也随着哥哥即将上大学而渐渐消逝了。
《圆桌派》里有一期讲的是出身决定你多少,节目中“出身贵气”的柯蓝似乎一直想要刻意回避自己的家庭背景,而是一直强调家庭教育更加重要。其实不然,家庭教育不也是因为出身而决定的么?詹姆斯和玛丽琳在结婚时曾达成约定,“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决不向后看”,可是有什么用呢?与生俱来的东西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改掉的,贫困出生的詹姆斯就注定了要为融入主流社会而奋斗一生,一直以来标新立异的玛丽琳也绝不会允许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当这两者都失败时,他们的目标就会自然而然转向自己的孩子。然而,直到莉迪亚的死去他们才彻底醒悟,那些撕碎的海报和图片、散乱的书本、倒在地上的书架,它们代表着她对莉迪亚的每一个期望,莉迪亚并不想要,但是却接受了它们,是它们把莉迪亚拖到了湖底。莉迪亚死了,不是死在自己手中,而是死在父母的期望下,死在父母的自私里。
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王尔德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自己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很像。我最像的自然是莉迪亚,盲从地跟随着父母的安排,想要反抗,却总是张不开嘴,一旦有所行动就被父母打压下来。我妈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老是跟别人做的不一样?”,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一样,小到选择自己的鞋子颜色,大到工作的抉择上,每一次都有着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名义上说给我自由选择的空间,大声地说着我们家是民主的家,却在我每每做出选择后给我当头一棒,劝我另做选择,而我也自然只有听之任之的份。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身上,最终把你压垮。我们都清楚地知道我们不过是在得过且过罢了,因为我们永远得不到我们想要的。我唯一与莉迪亚不同的是,我还活着,我还顽强地活着。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人物是我没有在这里提到的,莉迪亚的邻居(或者说朋友吧)杰克。杰克是与莉迪亚交谈过的最后一人。
“至少我不用别人来告诉我,我想要什么。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