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我一直在写一篇故事,却一直没有写完。很多时候思路很多,素材也很多,却不知该如何表达,究其原因,其实还是怕。
这几年写作给我一个很明显的感觉,虚构的故事往往能天马行空、恣意而行,而越是有真实人物原型的越是难写。往往一肚子话要说,举起笔却又不得不放下。
因为,事实往往比故事还要狗血、还要残忍。
在纯粹写作的角度,作者可以置身事外,任意抒发感情和情绪,而做为知情人或者干脆当事人之一的时候,作者的行文往往会有太多的顾虑。因为如果都写出来,往往会超出了读者的接受范围。
往往,事实太残忍,而故事里的人自己却云深不知处。
我们知道,很多故事在书上读到会觉得特别不可思议,特别震惊。可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却没有读者这么强烈的感受,他们的感受往往比别人迟钝、麻木,甚至悲苦并不自知。
就像士兵能忍受住残忍的战场惨状;就像,地震废墟中的人,靠意念能坚持到救援。
这些人们,经历过的东西,一个旁观者能感受和叙述出来的只能是冰山一角。而对他们来说却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发挥了作用。正是因为人类具备这种不被察觉的“乐观精神”,才使得人类熬过其他物种不能忍受的所有艰难困苦,到达现代文明吧。
不像这些群体事件,我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悲苦其实不为人知,很多人的故事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才一个人悄悄地审问自己:你是否还知道我的苦。
人生更多的是悲苦,有太多事因为当事人太卑微,甚至都没人知道,而他们正因为自己巨大的自适应才让这么多悲苦随着岁月淡去。
现实往往比故事更狗血更残酷,而作者又会有意无意地会把事实“美化”。
一方面,因为作者的所处的位置和主人公并不相同,他们的感受也不同,他自然没有主人公那么深刻。另一方面,作者叙事角度往往是在整体的角度考虑,即使是非虚构文学,他的视角往往是看到了事物的全貌后形成的,他无法感受到主人公对未来迷茫无知情况下的强烈的情绪。
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主人公并没有我们的上帝视角,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有一个好的或坏的结局,或者在某个地方能彻底解脱。对于他们来说,时时刻刻都在悲苦中煎熬。
就像对《活着》里面的福贵,我们只看到他每日乐呵呵地拍着老牛,和它相伴。我们不知道的是,多少个夜晚他都难眠,多少个日月他都在思念。
实际上每个人每日都在独舔伤口,实现了自我疗愈。不知道他们有过怎样的心路历程,就不能理解他们有多痛苦。就像,有些女孩被强暴后来却爱上了施暴的人。她如何能将敌人转换成为了爱人呢?这样的事还很多,更多的比这隐秘得多。
我们常常只看到生活的表象,没有看见它的獠牙。
就像我自己,长大、成年、工作,一直以来工作不错,生活越来越好,有的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很幸运,能从农村走到城市,能拥有现在不错的生活。我们所有人不都是这样吗?生活也有过苦,可没人抱怨,我们总是看到甜的一面。
而在别人的视角里,我那样的经历就未必那么幸福,甚至在后代人眼中也会有些传奇。当我们渐渐成为历史,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也将体现出人类的悲苦、时代的悲哀。
其实,人生最多是悲苦。有谁不是在深夜偷偷舔舐伤口,而第二天又满血复活呢?注意你身边的每个人,他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时代,会忠实地记录人类的悲欢,我们只是浑浑噩噩地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