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有个朋友,虽然现在很少联系了,但当初他和他房子的那些事儿,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他是个单身汉,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那年,他奶奶离世了,走的比较突然,没有立下任何遗嘱,之前只是口头说过要把房子留给我这个朋友,并且其他亲戚都表示赞同。
在度过了短暂的悲痛之后,我朋友因自己马上要成为房二代而又重新振奋起了精神。然而他并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一场持久消耗战。
首先,他父亲这一辈还有两个姑姑,由于没有明确的遗嘱,当初的赞同统统不算数,他们力争要三家平分这房子。当时房子的价格是120万,我朋友要想把房产证过户到自己的头上就得先给他两个姑姑一家40万。他父亲把自己的小房子卖了60万,我朋友又到处借来了20万,姑姑们这边算是了结了。
然而,法律规定房子过户不能跨代,意思就是这房子得先过户到他父亲的名下,然后才能彻底过户到他的名下。这样一来,光是税钱就得十几万。而他们父子俩已经一穷二白了。
我朋友的大姑发善心,又借了他们几万块,决定先把第一步迈出去。可是问题又来了。我朋友的奶奶生前改过一次名字,身份证和房产证的名字不一致。他们需要做一个公证,用我朋友的话说就是“证明我奶是我奶”。但巧合的是,他奶奶那一辈的人都去世了。他们只好回到祖上的老家,四处打探可以提供证明的人。最后还是找不到,只好又借了些钱,走了后门,终于把房子过户到他父亲的名下。
这时,新的阻碍再次出现。由于我朋友的父母早都离异了,他父亲在这个城市又找了一个妻子,并且还有一个儿子。当房子过户到他父亲的名下之后,他父亲的妻子决定不能把房子过户到我朋友那,因为之前他父亲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没有多余的房子留给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了。
到了这步,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半了,我朋友欠了近三十万的外债,仍旧住在他奶奶的房子里,房子的户主是他爸。
好消息是,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房子从120万涨到了180万。我建议他劝父亲把房子卖掉,然后一半的钱留给他老人家,比当初他卖掉那小房子的60万又多了30万,把数字摆出来会更打动人一些。这样我朋友把自己欠的钱还上后还能用剩下的钱首付一套新房,也不用再花过户的税钱了。
于是他们把奶奶的房子卖了。卖完第二天,两个姑姑又来要钱了。一家又拿走了十万,我朋友还清了欠款和利息,手里就剩下不到四十万。结果,他买了一个30平米的老房子,没贷款。
两年过去了,他期盼的房二代生活没有到来,虽然自己的名下算是有了一套房子,但积蓄里没有一分钱,居住的环境也大不如从前,和亲戚的感情也完全破裂。他举起酒杯对我说:房子什么的,真操蛋。
房子对于国人来讲,几乎人人都有话语权。房产中介也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行业了,就算没去过门店的人也会接到过他们打来的电话。能把这样一个逼格不高,又人人皆知的行业当作故事背景,《安家》真是冒了一个不小的风险。
一个小小的二手房地产中介门店,全国可能会有几十万家。我们闭上眼睛都会想起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提起房子相关的各种手续头就疼,一部五十集的电视剧到底能说些什么呢?会给我们带来新鲜感吗?
我想说,从第一集的第一分钟就把我吸引住了。
不把行业当背景,拿起专业当剧情
很多影视剧,在涉及到专业角度的时候都选择蒙混过去了,不管多大的事,主角们几个电话一拨,背出几个专业名词来就算解决。这是编剧们在扬长避短,他们要展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而不是制造出一些内行一看就是虚假带东西砸自己的招牌。
而《安家》在剧情的前期则是演绎了大量的房地产专业知识情节。它先从职场的人情世故入手,让观众感受到“我们公司也是这样”的体验。新官上任三把火,手下集体给上司出难题,员工之间互相排挤,同行又来添把火...
步入社会多年的你,是不是也开始回忆起来自己遇到过的那些事了?这就是《安家》魔力的开始。下一步,它把房地产专业的东西用这帮你已经熟悉的面孔来一个一个地演出来。
知识固然繁琐,但却从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中逐渐让你对这个专业有了不浅的了解。坐在家中的我们看着演员们到处东奔西跑,只要累不着自己,我们还对这个行业产生了不小的兴趣。仔细看过这部剧的人,如果打算迈入房地产中介这个领域的话,说不定就可以直接跳过新手期了。
更难得的是,在《安家》的中后期还增添了“老洋房”业务的介入。伴随着男主滔滔不绝地专业讲解,简直是一次深入了解上海民国时期历史的机会。
另外,男主的厨艺同样达到了专业的水准,他对食物的精心处理,对家务的细心照料,对生活精致的追求,处处体现了一个上海男人“外圆内方”的特性。
谈专业,不枯燥,讲事实,不做作。这是我对《安家》的第一印象。
敢把最丑陋的现实拿到桌面上
我们生在的和平年代,国家发荣福强,大多数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好到什么程度呢?虽然房价高,但只要你肯定付出辛苦,就一定能买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只不过买的时候,有的家庭,要倾尽一辈子的积蓄,有的人只是轻轻地挥一挥衣袖。
越大的城市,贫富差距就越明显,《安家》要做的就是把上层和下层的社会联系到一块,这也是中介的一个特性。但现实是:人的素质和他拥有的财力往往是不相符的。穷人也会有他的善良,富人也会露出他的劣根。
剧中反映的一些事,太现实了。夫妻白手起家,从一穷二白到身价千万,事业有成,儿女双全,但妻子老了,而年轻的美女正巧主动投怀送抱,直到整个家庭分崩离析;一对携手走到黄昏的老夫妻,丈夫身患绝症,等着把房子卖掉用来看病。但共同拥有产权的亲戚不干,非要拖到夫妻双双离去再独吞房产;一个做生意发财的老板,信风水大师,即便别人把大师欺骗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过错。
例子太多,有钱人瞧不起底层人,老百姓不了解上层社会,我们是越来越富裕了,可我们的修养跟得上我们的财富吗?
《安家》向观众展示的不仅是房地产方面的专业知识,还从侧面把人性丑陋的一面实实在在地搬上了银屏。亲情、爱情在一张房产证面前有多脆弱?一边是高额的佣金,另一边是纯净的灵魂,我们该如何选择?
大城市的房子太值钱了,所有和房子相关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盯着这一笔财富。每一个要被卖掉的房子,都代表着一段恩怨的诞生。每一份签订的合同,都暗宣告着悲欢离合的告终。人人都盼着买房,但房子的背后却留下了一段段发人深省的教训。简直就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很真实,不浮夸,浅道理,深反思。这是我对《安家》的第二感觉。
故事讲得好,观念传播到位
女人粗糙,男人细腻,陌生男女合租,已经不是新鲜的桥段了。但《安家》中,男女主角不是绝对的主力。更能吸引人的是这个房地产中介门店里每个人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更更不易的是,这部剧还融入了众多家庭的一段段小故事。
这里有卖了一辈子包子的老夫妇,有新婚出轨的小情侣,有门外偷情的大老板,有道貌岸然的企业家,有忠贞不渝的师生恋...《安家》带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浏览了千家万户的代表们,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日剧《深夜食堂》。我们大陆电影没拍好的东西,《安家》用另一个背景拍好了。
回归故事的主线,女主房似锦刚来到这个门店时是什么样?专业能力强,信心满满,眼里只有钱,只要是买卖就必须得做。为业绩,她不顾人情世故,各种撬单,和员工格格不入。
后来呢?半年的时间,在男主徐文昌的影响下,她越来越像女人了,认清了工作不只是单一的提供服务,懂得了凡事都要讲人情味。钱可以不挣,但人一定要得到尊重。这是改变,也是成长,人活着,最庆幸的事就是能看到自己在成长,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让自己有感情地去生活。
徐文昌做到了,他让房似锦,甚至让店里其他的员工也做到了。而《安家》则是要通过这些一连串的故事传播这种观念——房子,钱,都是大事,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活得有人情味。我们通过了解房地产中介这个行业,来学会去如何尊重别人,这也是尊重自己。
当我们因为外在的事物而失去人性的时候,我们也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故事多,立意好,正能量,暖人心。这是我看《安家》的第三个心得。
希望房子不会成为我们的烦心事,而只是一个让我们安心栖息的温馨小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