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听过张教授的一节课:
一位来自哈尔滨的年轻妈妈,曾困惑地对我说:“我的孩子绝对是葆婴宝宝,非常健康、聪明,每次出门特别招人喜欢。可现在我害怕带孩子出门,因为每当有人跟她打招呼或想亲近她时,她会扬手就打。您说,这孩子为什么爱打人?”
“能跟我讲讲孩子第一次打人时的情形吗?”
她思忖着回忆了一下,“那是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当时的情形可好玩儿了……”大概是又想起当时的情景她扑哧一声笑了。
看着她我说“瞧,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你是不是也知道了?”
没错,小孩子第一次打人常常是无意识的,比如手舞足蹈地玩到兴头时,“啪”打到抱着的人。有人会说:“嗬,这小手还真有劲”。孩子看到大人满脸悦色,还看到有人跟着应和,“看见了吗?您孙子都会打人了。”“来,再表演一下。”我们鼓励了孩子打人的动作,我们让孩子知道这叫做“打”。我们对孩子无意识打人的反应提升了他“打”的兴奋,进而把打人当成一个能引起注意,引发交流的游戏,这就是孩子未来打人习惯养成的开始。
另外,还有一个场景估计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讲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早几年在青岛的一次讲座前,看见一个大约2~3岁的宝宝不小心摔倒在地毯上,很多人会认为孩子摔倒后会哭,其实不然,孩子会快速地用目光找大人,常见到身边没大人的孩子摔倒后看看四周没人也就自己爬起来了。而这个孩子父母发现孩子摔倒了,“啊!”的惊呼着跑过来,边跑边说“摔疼了吧?摔疼了吧?摔疼了吧?”当父母抱起孩子时,孩子才“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这肯定不是因为摔疼了才哭的吧?
再看这个妈妈,一边安抚孩子,一边用脚使劲踹着地板说“我们踹这个破地板,让它摔我们宝宝。来,我们踹它,”见状,宝宝也揉搓小泪眼,跺着小脚丫踹起地板。
类似的场景在每个家庭都可能发生过,刚会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地碰到桌子角,为了安抚孩子,很多家长会用手拍打桌子,“让你磕我们宝宝,打!打它!”我们可能都没有想到我们教会了孩子什么?是我们让孩子学会了用“打”这个动作发泄不满,是我们教会了孩子推卸责任,我们还教会了孩子给自己找借口。当我们的孩子用他学到的方式发泄不满、表达情绪时,我们还给孩子戴上了爱打人的帽子。
其实,孩子一两岁时最原始的打人、咬人动作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因为不同质地的东西咬起来、打起来的感觉可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要给他正确的引导。给孩子能咬能打的东西,或者直接告诉孩子什么东西能打,什么不能打,带他一起倾听因打击而产生的美妙声音,感受打击物体带来的感觉。如果孩子都3岁以上了,还经常有动不动就打人咬人的情况,就需要我们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予以“管理”了。
帮助孩子建立规矩,绝非一朝一夕。当然,改变自己优于改变我们的孩子,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绝对听得懂道理。
小贴士
不同情况下孩子打人的原因和应对思路:
1、小孩子饿了,累了,烦了……自己说不清想法和要求,家长回应不对或不及时。还有父母对孩子正常需求的长期漠视,都会激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间长了,还会让他对其他人的疾苦漠不关心,甚至以看到别人被打哭为乐趣。
应对思路:了解孩子的心理,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引导孩子学会表达。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用肢体动作和赞美语言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2、只要一闹、一打,父母就会满足要求,所以,打人成为孩子达到目标的手段。
应对思路:面对孩子打人、咬人的行为,不能视而不见,要用严肃的表情和不满的眼神面对孩子的眼睛,认真而坚定的告诉孩子“我不喜欢你这样做”,告诉孩子达到自己目的的方式,家人态度要统一,避免有人“维和”让孩子伎俩得逞还养成习惯。
3、父母管教孩子如常用“武力”,孩子就会下意识的模仿。
应对思路:注意父母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改变自己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