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2月4日返京,已在家窝居半月,每天安排完生活中的一切琐事后,大脑在某一刻突然迸出个小思考来,特记之。也许肤浅,也许片面,但终究它可缘于一个“真实”,上一篇的思考小酸文也得到一些人的鼓励,大家权当消遣看一看。
为什么要思考"人与自然"?还是与这次疫情有关,人就是这样,切之肤痛,才会让所思所想深入下去。不知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听过特别“可怕”的故事?我听过的除了各种鬼神之怪以外,最害怕的就是“两只蟒蛇”的故事,现在想起来也感觉难断是真是假。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讲给我的,说是村子里有人住在后面的小阴山上挖矿(白色云母)。有一天,他们发现矿坑旁边爬过两只特别大的蟒蛇,而且是一黑一白,一公一母。随后就有几个胆大者跟了上去,找到了他们的老窝。第二日,拿上工具,准备套杀这两只蟒蛇,其中的白蛇被捕获,另一只黑蛇逃走了。这些人把捕来的白蛇吃掉了,其中村子里一个姓贾的人听老一辈人説过山上有这样两条蛇,而且已成精,在别人大快朵颐时,他坚决一口没进肚。就在他们吃掉蛇肉的当晚,山里发起了洪水,这些人住的地方被洪水冲塌了,人也都被冲的不见踪影,但不包括这位姓贾的人。据説是在他被洪水冲下山的过程中,被旁边的一棵树挂住了,而且他在树上等着获救的时候,又看到了那只黑蛇。老一辈的人説,那是黑蛇的报复,白蛇是它的蛇妻。
不管大人为了让小孩子当真,对这个蟒蛇的故事“添油加醋”了多少,但它让当时的我,心里对蛇这种动物有了“畏惧”。这种畏惧是真实的害怕,但也让我知道了万物皆有灵性,要心存敬畏。敬畏心有之,就会有感恩,就会有人与自然的融合。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从不吝孩子与大自然的接触。在别人害怕泥土会弄脏孩子的衣服时,我从没阻止过他们在土里打滚,我相信老一辈的説法:沾上点土气气了才能长个儿。我把公园里的花,掉下来的树枝给他们当玩具玩,我觉得这些才是真实的触觉,远比指着书本告诉他们这是树木、这是花朵要强。每个寒暑假,我都会让他们回农村老家呆一段时间,每次回来,我就会发现他们有不小的变化,无论言语或者是思维。那种成长的变化,我到现在也不知该怎么该给他们归因,就是单纯的觉得人应该是属于广阔天地的。人的身体在大的空间自由舒展后,心智也会随着生长。
一棵矗立于天地的杨树“人与自然” 这个命题很大,其实于我来思考,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和教会孩子能做到的,就是尽情的去融入它,走近它。有些变化,虽然不能马上预见,但好多的改变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就比如这次回老家,墨墨躺在农村小院儿的玉米堆上突然自言自语道:让我躺下看看这蓝蓝的天空,咦,那朵云好像一匹马。这个小人儿那个时刻所感受到的,是不要远远比那些绘本上描绘的场景来得更为真实。
小孩,小院,天空这个小思考是我在老家被疫情困住 ,每天只能围着村子从南走到北,再从西走到东时,走路中我竟然能清楚的记得在哪个地方搂过猪草,哪条路上曾经长过沙柳树,哪条河畔上我捡过树枝当柴火,曾几何时我坐在那个早已经没有了的晒麦场上看过的星空,尝过那些酸酸甜甜的小野果……年少时,或许因为自己是从小乡村走出来的人自卑过,但等到了现在的年岁,才明白这些都何其宝贵,大自然赋予你的不仅是果腹的粮食,更有那些广阔、坚韧和包容。
写到这里发现,盘旋在脑袋里这么多次的小思考被我想得也没多“通透”。大处没有论出个宇宙洪荒,小处也没论出个斜风细雨,但我一直会在内心深处坚持下去,人是属于大自然的,我属于,我的孩子也属于,生于厮,长于厮,终将也归于厮。希望疫情快点过去,让我们摘掉口罩,大胆呼吸,奋力奔跑,待春暖花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