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本书应该是我去年买的,当时的我翻读了几页,觉的它毫无语言艺术感,甚至还夹杂着一些荤段子。我兴趣索然放弃了阅读,从此它被我打入冷宫似的高高搁至书架上。任它尘埃布满,反正我也听不懂它的哀怨!
今年,我一直活在感悟中,所以不自觉的又拿起了这本书,我倒想看看《活着》、《活着》它到底讲述了一段怎样的人生?它会不会给我带来某些触动?
断断续续用两天时间看完了,我读到了一种平和感,就像没有风的海面一片寂静,却让人更加领悟到了它的深邃。
书中,一个叫福贵的乡村老人在树叶长的茂盛的一棵树下,娓娓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讲的异常的平静和祥和就跟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
福贵,一个地主家的少爷,放荡不羁,成就了他败家子的名号。家大业大,被这个败字子败的精光后,他的父亲气的悲怆而死。
衰败的家庭终还是挽回了浪子的心,生活总归是有希望的吧。
不料动荡的社会开始了,想要过上安生的日子,已是难是加难。福贵在给老母亲去城里求医买药的途中,误打误撞被国军抓了壮丁。
待到解放战争结束后,福贵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和父亲并排的躺在了坟地里,他的女人家珍早已不是当年的富家小姐模样,被生活折腾的满脸沧桑,他的一双儿女穿的破破烂烂,都快认不出他这个爹了,更让他惋惜的是女儿凤霞,一年前一次发烧后,成了一个聋哑孩子。
现在他回来了,再艰难的苦都会过去,人活着总是有希望吧!
可贫穷、饥饿仍是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常态,富贵的儿子有庆到了上学的年纪时,他和他的女人家珍商量家里再穷不能把两个孩子都耽误了,商量着把聋哑女儿凤霞送人。
可怜、懂事的凤霞嘤嘤的哭着被人接走的几天后,在一个半夜里伤痕累累的跑了回来。当富贵准备再次把凤霞送回去的时候。
在这里我看到了生活的无奈,也看到了人性中闪着光亮的善良和温情,这种善良和温情,轻柔的抚慰了我的心灵,除了感动还是感动!原文如下:
我是吃过晚饭送凤霞回去的,凤霞没有哭,她可怜巴巴地看看她娘,看看她弟弟,拉着我的袖管跟我走了。有庆在后面又哭又闹,反正凤霞听不到,我没理睬他。
那一路走得真是叫我心里难受,我不让自己去看凤霞,一直往前走,走着走着天黑了,风飕飕地吹在我脸上,又灌到脖子里去。凤霞双手捏住我的袖管,一点声音也没有。天黑后,路上的石子绊着凤霞,走上一段凤霞的身体就摇一下,我蹲下去把她两只脚揉一揉,凤霞两只小手搁在我脖子上,她的手很冷,一动不动。后面的路是我背着凤霞走去,到了城里,看看离那户人家近了,我就在路灯下把凤霞放下来,把她看了又看,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
回到家里,家珍看到我们怔住了,我说:
"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
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
我不清楚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把整个故事写下来的,每当让我这个读者看到故事中燃起微微希望之光时,又被作者近乎残忍的迅速掐灭,惹的我的内心一波又一波的震惊。
让我不得不感性与理性相互碰撞,这时没有痛,却有震憾。一个人怎能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来抵御内心的伤。
比起穷困来,这种来自亲人相继去世的伤,在我看来是最难愈合的伤,作者在这里处理的却是那么的平和,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
儿子有庆的去世,作者没有任何的埋笔,12岁的有庆在一次献血中猝不及防的身亡。给了福贵沉重的一击,在现实面前,悲伤有时是显得很无力的。
但是富贵相信,人只要是活着,就该会有新的希望吧!
正当福贵和家珍担忧他们的聋哑女儿凤霞要孤老终身时,偏头二喜的出现,让凤霞欢天喜地的收获了一段好姻缘。生活就这样继续下去,该是美好的吧。
可人们常说,天也有不测风云的时候呀,一年后,凤霞死于难产,撇下了父母、丈夫和她刚出生的儿子苦根。
凤霞的离去,已是无法挽留,还好,新生命的降临,总该给这个苦难家燃烧起新的希望吧!
可作者无情的把苦难时常埋伏在了这个家,三个月后,常年病卧在床的家珍带着对儿女的思念,终究离福贵而去。用福贵的话说:“我的女人家珍,至从嫁给了我就没有过一天好日子”。
些时空荡荡的家只剩下福贵一人了,但是他还有住在城里的二喜和苦根,他时常惦记着他们父子二人,偶尔也会和他们父子俩小住一些日子。
日子总归会平静下来了吧!
一天富贵正在地里干活,又突如其来传来二喜出事的噩耗,赶去医院时,二喜已是血肉模糊。
这个家只剩下年迈的富贵和年幼的苦根了,苦根会长大,富贵的睛里总能看得见希望。
只是这点希望并没有延续很久,因为贫困,苦根经不住半锅豆的诱惑,最终被活活的撑死。
从些,这个家只剩下福贵,再无他人。
一个人,不颓、不伤,总该继续走下去。
次年,福贵买回了一头老牛,也叫福贵。
此后,在他人那里,村里有了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和一头叫福贵的老牛。
整篇故事都是以平实的口吻在叙述,并没有歇斯底里渲染主人公的伤痛。我没有看到那些带着血的伤,却能感受到那种没有痕迹、不动声色的痛。
看完后,似有一种神奇的助力把我从感性的悲观拉往理性的认知。使得我没有想象中的那般难受。
在这种理性认知中我被深深的震憾着。我不认为老人富贵活着是一种苟且生存,他活着就是一种不屈和勇敢,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就像书里的一句话:“死了的人都还想活过来了,活着的人为什么想着要去死了”。
每个有对活着的意义的都不相同,有时些活着是为了追求享受,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希望,而富贵所谓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面对不幸,人都会的本能的抵触。《活着》却告诉了我,有些事,既然已无能为力,接受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虽然对我们而言,这需要强劲的力量支撑内心才能做得到。但是请相信,所有伤痛都可以愈合。
活着,就别辜负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