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二)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二)

作者: 小简叨 | 来源:发表于2021-09-17 19:08 被阅读0次

    第二部分  不被看见的孩子,自我难以健全

    第6章 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现。孩子一旦不再依恋父母,就会反过来和父母对着干,出现逆反。父母对孩子逆反心理最好的回应,就是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依恋父母的孩子,会把父母的期盼看作表现自己的机会。依恋关系消失后,孩子会把父母的期盼视为压力。亲子关系减弱,逆反心理增强。逆反具有双重作用。

    父母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越大,对方被激发出的逆反心理就越强烈。当人们感到力不从心时,会本能地向外寻找助。管教孩子上,父母寻找助力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贿赂或者威胁。教养权威越是微弱,我们就越依赖助力。其实,我们应该培养更牢固的关系,而不是依赖施压手段。

    第7章 逃避感受

    人类本身就具备强大的心理防御机制。感知不到脆弱,也是一种心理创伤。逃避脆弱和抵御脆弱,就是用大脑去除感觉,断开孩子与创伤感之间的联系,以弱化他们对创伤的感知。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更容易受到情感创伤的原因有4种。一是他们失去了天生的抗压保护;二是更容易被同伴伤害;三是无法表达脆弱;四是同伴关系本身就是不安全的。(用时约一小时)

    第8章 超龄儿童的“学龄前综合征”

    学龄前综合症对孩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学龄后,甚至还能在青少年和成年人身上看到。人越成熟,大脑整合信息的能力也会越强。在成长过程中,人幼稚的特性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衡稳定的性格。而没有调和能力的人,一遇到困难时,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表现得非常傲慢,无礼和对抗性十足。成熟过程都有一个统一的,可以预见的顺序,第一个阶段是分裂或者分化,第二个阶段中,各个分裂的要素重新凝聚。

    我们对孩子能做的只是引导,想让孩子真正发自内心认识到公平,只有依靠成熟。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成熟?答案是依恋。依恋是孕育成熟的摇篮。成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真正的独立和分离,恰好始于依赖和依恋。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对父母的依恋上没有后顾之忧。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情感成长的必要成分。很多孩子无法真正成熟,是因为他们的依恋饥饿迟迟得不到满足。

    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看不到孩子,这是亲子冲突的重要原因。亲子关系被取代后,孩子会不愿去回应父母的爱。带着恐慌和同伴在一起,孩子永远也无法实现独立。同伴关系是有附加条件的,种种条件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成熟。亲子关系缺失,会让父母的爱一文不值,无法给孩子带来任何满足感。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情感是封闭的,他们不允许自己感知脆弱,也因此无法感知满足。而无力感导致的泪水,会伴随着一种能量的转移。与父母关系疏离还会以摧毁个性的方式,阻碍孩子的成熟。不成熟的孩子会随意否定别人的表现。个性化是同伴关系的绊脚石。

    第9章 沮丧感与攻击性

    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行为言语和态度都会逐渐表现出攻击性和挑衅心理。这种攻击一般不是身体上的,而是言语上的侮辱和情感上的敌对,还有可能是心理上的。不仅会直接针对别人,还可能直接针对自己。

    沮丧带来的挫败感是让一个人想去攻击别人的原因。当依恋情感受挫导致沮丧情绪爆发,内心的变化,最终通过攻击性行为表现出来。

    亲子关系的缺失会激发孩子的攻击性,因为依恋同伴的孩子无法摆脱沮丧,无法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没有左右为难的心理。

    先放开攻击性问题,跟孩子重建依恋关系,让孩子归巢,问题才可能迎刃而解。

    第10章

    孩子单薄的文明外衣下,隐藏着一种未被驯服的野马,只有权威的力量,才能遏制住他们内心虐待生命的冲动。当父代和子代的自然等级遭到破坏后,欺凌就出现。

    孩子和同伴在一起的时间越长,离开父母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欺凌的行为。

    在依恋关系中,主导的一方需要担负起照顾对方的责任,就像正常的亲子关系,相对成人是主导,孩子是依恋。

    当一个人只渴望主导权,缺乏担当意识时,就会变成欺凌者。

    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变成欺凌者,大欺凌者能培养出小欺凌者。

    过于放纵,缺乏权威的孩子,也会更容易让自己占据主导,成为欺凌者。

    欺凌是为了满足依恋的饥渴。一个人获得主导权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贬低别人,吹嘘炫耀,假装自己是最厉害,最重要,最好的。第二种,实现控制权的方法是威胁。第三,借助身体上的优势。第四是要求别人绝对服从,这是典型的欺凌行为,服从是忠诚的显著象征,欺凌者对不服从极为敏感。

    同伴导向不仅创造了欺凌者,还为欺凌者培养出了受害者。别人的脆弱可以让欺凌者受到刺激,需求,渴望和热情,这些内心的需求只会让自己成为欺凌者的攻击目标。欺凌者会推开自己不想接触的人,来靠近自己想亲近的人。

    欺凌者唯一的希望就是自己能依赖一个成年人,而且这个成年人也愿意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让他们重新融入一段健康的依恋等级关系,让他们放下戒备心理,满足他的依恋饥渴。欺凌者和受害者都是因为不够依恋那些能呵护自己的成年人,没有跟父母建立起健康的亲子关系。所以父母要看到,并且鼓励孩子勇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第11章 扭曲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经常表达的是一种未被满足的依恋需求。当孩子迫切需要满足原始依恋时,会把性当成实现亲密的工具。性能短暂的安抚依恋饥渴,但却无法真正满足依恋需求。我们或许无法保护孩子不受伤害,但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就可以降低孩子面临的风险。

    性也是青春期孩子逃避脆弱的方式,性会让他们感知不到脆弱,激发他们的伪装潜能,降低了孩子感知生命的自由和深度

    青少年谈论性时表现出的不害羞,跟勇气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连隐私都无所顾忌的勇气,恰恰反映了他们的心已经冷漠。心冷漠,人就感觉不到脆弱。一个人如果没有痛苦的感觉,就再也无法被什么触动了。

    重新构建依恋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人要先有智慧,才能做出明智的决定。所有的教养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养权力的基础之上的。

    第12章 成绩不佳

    现在的孩子虽然普遍有能力,但缺乏动力,很聪明,但学习不好,阳光的外表下都有一颗缺乏活力的心。只有依恋关系安全稳固了,孩子才会有多余的精力去勇敢探索未知世界。而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所有的心思都拿来维持不稳定的同伴关系了,哪还有多余的精力来保持好奇心。

    学习最需要的是综合性的智慧,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融会的过程。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大多会逃避脆弱,这极大的破坏了正常的学习过程。

    对好奇心、综合思维和适应能力都缺乏的孩子来说,只能依靠依恋情感来学习。依恋能帮助家长和老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让孩子乐意接受父母的引导,而这些都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必经之路。教师要想指导,就必须和学生建立好依恋关系。好的老师不仅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更要学会赢得学生的心。而同伴导向则会让孩子排斥厌恶老师。

    第13章  孩子的社交问题

    作者认为,害羞并不是一种完全的缺陷,认为害羞有大有用武之地。害羞会促使孩子靠近父母,切断孩子的无效社交,拒绝任何不在自己安全范围内的人。

    多跟孩子玩,并不能真正提高社交能力。真正的合群和社交能力,绝不只是附和,而是一种关心他人,考虑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一种有技巧的和他人发展成熟关系的能力。作者并不太赞同学前教育最基础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学习社交技能这一观点。作者并不是质疑学会与人相处的益处,而是认为,而是认为在没有成年人作为主要依恋的情况,孩子容易去顺从和模仿同伴。

    孩子更需要依恋,而不是朋友。孩子只有先和父母具有稳固的关系,逐渐成熟后才能具备发展真正友谊的能力。孩子还需要有对自我关系的需求,这远远高于对同伴关系的需求,在孩子和自己建立自我关系之前,不适合和其他孩子建立关系。

    同伴无法消除孩子的无聊感,孩子无聊是因为他们的依恋本能没有被充分激发。同时,又缺乏自我意识来填补这个空缺,孩子不知道从内心寻找解决空缺的原因。就会从外界获得解救方法,依靠食物娱乐和同伴。这只能暂时填补,却永远无法真正填补。

    和同伴交流无法提升孩子的自尊,自尊最大的特点是能不受他人影响进行自我评价。健康的自尊,其关键就是自信和自我价值。真正的自尊应该是不管我能不能做某件事,我都是有价值的。许多时候,我们真的是在尊重自己吗?不是。我们尊重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缺乏独立意识的自尊,必须由外界来填补空缺。

    同伴不能代替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作用远远大于同伴。孩子对兄弟姐妹的依恋应该是和对父母的依恋并存的,并且彼此没有冲突。孩子需要和同龄人玩,但是必须是有创造力的玩耍。依恋能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可以让孩子勇往直前去,探索一个充满想象和创造的世界。玩伴或者视频、电视、电子游戏已经占据了孩子太多的空闲时间,我们需要留出更多的空间,让孩子发展自我。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依恋竞争的世界。孩子的依恋竞争可能来自配偶,包括前夫或前妻,继父或继母,养父或养母。我们可以友好的谈论另一位不在场的家长,帮助孩子和这个家长建立联系。还有最常见的依恋竞争是来自孩子的同伴。有时我们可以通过邀请孩子同伴和家人一起吃饭来实现关系上的破冰。另外一种消除潜在依恋竞争的办法,适合孩子朋友的父母建立联系,当然未必成功,我们可能会遇到难以调和的分歧。

    谁该负责养育我们的孩子?最响亮的答案就是我们父母和其他照顾孩子的成年人。我们必须做孩子的人生导师,做他们的向导,做他们的呵护者,和他们的榜样。我们要看见就是看见孩子的依恋需求,永不放手,必须抓紧孩子直到我们的教养工作圆满结束,直到他们可以坚守住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ds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