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钉在墙上,一头卷起来画,宋俱乐:这幅长卷油画万民敬仰
文│李东升
2019年国庆节与战友宋俱乐聊油画,我们这次的主题是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这是1953年。北京东城区建国门西总布胡同。董希文在一间借来的民房里,开始《开国大典》创作。房子不大,光线也不好。长长的画卷,根本铺陈不开。董希文把画布的一头卷起来,另一头钉在墙上。
女儿董一沙回忆说,这是亲戚家的小屋。画布2米高,4米长。屋子的长度,加上钉在墙上的部分,刚好放下画布。父亲画画时,后背要紧紧贴在墙壁上。不要说远距离观察,近距离也看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
董希文平时抽烟不多,但在《开国大典》创作期间,烟抽得很凶。董一沙说,父亲一天好几盒烟,没半天工夫,烟灰缸就满了。那个专心程度,没人敢打扰他。画到紧要处,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睡觉也仅在画室的椅子上过夜。
父亲是爱干净的,稍微有些洁癖。很多画家的画室,画板脏兮兮的。父亲不会,他喜欢用很多的盘子,按照上色习惯,整整齐齐排在地上。他的画笔,也干干净净放成一排。画面太高,他在屋里放把梯子,上色的时候,一会爬到屋顶,一会又贴在地面。
我们看着他好心疼,但又没有办法。
宋俱乐说董希文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父亲叫董萼清,是绍兴知名的文物鉴家。董希文从小喜欢画画,长大了想做画家,但父亲不太支持他,觉得画家的生活不稳定,生活没保障,况且艺术之路历来艰难。
但是,董希文不为所动,偷偷向姐姐借了30元钱,由杭州之江大学土木系,转到了苏州美专。之后,又先后在上海美专、湖南及越南巴黎美专分校深造。1949年,成功创作《北平入城式》。
因为前期功课做得足,《开国大典》创作速度很快,前后两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这幅画,一经完成,就引起了轰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画坛与各界人士的称赞。并因此在当时的画坛引起不小的“中国油画风”。
宋俱乐说,油画来自西方。其文化源缘,工具方法,都与我们的传统绘画不同。五十年代,我们国家主导创作广大劳动群众最容易接受绘画方式。这其中应该包括年画、壁画、国画。《开国大典》油画,应该在油画的基础上,引入了这些时代元素。
董希文撰文,开始创作《开国大典》,就想画出不同西画,有自己民族气派的油画。董一沙说,父亲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在颜料中,真的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长袍上的褶皱,故意画出“熨平”效果,汉白玉的栏杆,也故意出偏黄。就要突出大典的隆重与历史重大。
宋俱乐说徐悲鸿评价董希文《开国大典》,缺了一点油画味,缺了一点特色,按照油画的标准应该扣去50分,但是这样的画,外国人画不出来,只这一点,徐悲鸿给100分。没有西画特色,是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这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
2019举国同庆共和国70周年,与战友聊《开国大典》,其中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