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精选一些与乡村有关的古诗,此为第一首)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森森解读:
此诗近于口语化,理解起来也很容易,但极容易被误读,很多人会认为这是贺知章告老还乡时在村口或村道上见孩童的所见所闻,其实非也。
想要理解这首诗,得先认识一下贺知章。贺知章的一生,可用一个“稳”字来形容。
首先,他做官做得稳。贺知章三十七岁考中进士,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从正式进入官场工作到他退休回老家,将近五十年的时间,这中间没出过什么大错。在长安(今西安)为官五十余年的岁月里,最后能平稳落地,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比如同为诗人的苏轼,就多次遭贬官。
从七品小官做到三品大员,贺知章的人生是稳步向前的。
除了做官稳,他生活也稳,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岁数上。
贺知章离世的时候是86岁高龄,这在我国古代诗人中是最长寿的。他是光荣退休回老家,你说他这日子过得有多稳。
接着,再回到本诗“乡音无改鬓毛衰”里,可见乡音无改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为官50余年,而且是到了远离家乡的长安。
此处写“乡音无改”,更多想表达的是乡情不变,可见他对家乡的眷恋。他离家在外几十年,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话,可见家乡在他心中一直是有位置的。
贺知章是告老还乡,但属于荣归故里。他在长安工作了一辈子,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他向皇帝递交了辞呈,说自己年迈多病,申请返乡养老。
一般人申请退休,皇帝批准之后顶多是发点儿养老金,再表彰一下什么的。
但是到了贺知章这里,皇帝不仅在物质上给了优待,甚至亲自带着太子还有文武百官给他送行,搞了一个大型送别宴。
在宴会上,从皇帝到官员,纷纷写诗送给贺知章,表达送别之情。这种退休待遇可不多见,翻遍历史书也找不出来几个。贺知章退休,是衣锦还乡。
故此诗“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提及的见面场景,也不大可能出现在村口或普通村道上,应该也是在某一个重要的场合,可能也有当地官员和家乡亲人作陪,也同样是有隆重的欢迎仪式的。
一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确实也让我们读出了忧伤,诗人贺知章感慨岁月的变迁,对人世沧桑也多了一些直接的表达。
确实,此诗极易让远离家乡的人产生共鸣。
生平介绍:
1.贺知章(659—744)唐书法家。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工书,尤擅草书,笔力遒雄,为人磊落不羁,纵笔如飞,神采奕奕。相传草书《孝经》为其手书。(出自《大辞海》)
2.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俄迁秘书监。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出自:百度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