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能力还承载不起欲望时,我们常常感到不快乐。
01
麦子毕业4年了,计划寻求父母的班助,在工作的这个二线城市买房。
他到了周末就四处转悠,距离公司10公里内的二手楼盘、新楼盘他都了解过。
起初,他很开心,为即将拥有自己的新房子而开心。
渐渐的,因为房价太高而犹豫,但犹豫的主要问题在每个月的房贷上。他不断告诉自己,“刚需先上车”,“以后再换大房子”,“工资会涨的”。
麦子的父亲是个严厉的人,教育孩子也只有自己的方法。关于买房,父亲说:“买房可以,首付只能为你付一半,剩下的一半首付要靠自己去奋斗出来。”
这无疑让麦子的买房计划,从“担心房贷”变成了“既担心房贷又担心首付”。
麦子了解父亲,没有任何埋怨。
最后,他找朋友借了借,算算手上有的钱,恰好能在近郊买套房,决定“还是先上车吧”。
然而,现在已经不像最初看房那么快乐。
当经济能力承载不起购房的欲望,买房反而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生活中,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由此而来的不快乐屡见不鲜。
物欲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智者会把欲望转化成进取的动力,控制欲望的同时,获得成长的快乐;庸者沉沦苦海,再努力也满足不了下一个欲望。
02
佳佳在英国读英语教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上很努力、很上进,喜欢旅行,甚至于比喜欢学习都要多一点。
而五月,正是去圣托里尼最好的时节。
“很早就想去圣托里尼了,正好在欧洲,我好想去玩儿几天呀。”去圣托里尼一定是件非常棒的事情。
但是论文6月5日必须上交,如果去圣托里尼,论文很可能没时间细细琢磨,万一因此毕不了业,怎么面对送自己来英国读书的父母,怎么面对即将结束的研究生时光?
时间问题一直让她很烦扰。
同时,佳佳准备利用在英国的便利,在6月底考取全球英语口语认证证书,这个全球只有5个国家有考点,含金量极高的证书,她如果去了圣托里尼,就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准备了。
“爸爸,我真的很想去圣托里尼,但是如果去了,我可能会毕不了业,更有可能会浪费口语资格证的报名费,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佳佳向爸爸哭诉。
“当没有办法做到十全十美时,就争取能够十全九美,先做最重要的事,再做最想做的事。”爸爸的建议总是理智得有些生硬。
道理其实都能明白,当能力承载不起支配时间的欲望,做减法或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03
如同幸福感与金钱先正比后反比的关系一样,并不是“我比很多人都好了”就能更开心,只有调和好能力与欲望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更大限度的提升幸福感。
中学时期,作为父母口中“别人家孩子”的代表,李根踏实努力,但常常感到并不快乐。
高三第一学期全市统考,李根考出了中学时代最差的成绩。
放寒假回家的路上,李根心情低落,决定剪光头、过年啃试卷。
理发店的阿姨是看着李根长大的,再三劝阻后实在拗不过他的执着。那次,是他人生第一次减光头。
回家后,妈妈惊呆了,瘪了好几天嘴。并戏言下次再剪光头,就不认他这个儿子了。
整整一个寒假,李根未出门一天,腊月三十晚,爸爸妈妈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言不发,李根戴上耳机,继续啃着三十多套综合试卷。
妈妈实在忍不住,哭着说:“再这样咋们不读书了,不考大学了。”
理智的看,很难评判这种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甚至我们会更多的给予正面的认同,很忽略欲望和能力之间不调和带来的不快乐。
不可否认,欲望超过能力,会带来积极进取的动力。
但是,欲望过分的超过能力,却极易扰乱理性分析问题的思考,极易错失合理提升能力的最佳决策方案。
这也是那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过得并不快乐的原因。
04
叔本华说:“人应该掌控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欲望掌控。追求舒适、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但也要有所节制。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才是最重要的。欲望就像水一样,适当就好,多了就会泛滥成灾。我们之所以活得累,往往就是因为把欲望误认为需要,使自己疲于奔命,越陷越深。”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与处身灯红酒绿之中、面对喧嚣浮躁社会,实际能力支撑不了物质欲望息息相关。这时候,平静内心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常思自我竞争能力在哪儿?怎么去提升个人能力?”才是平衡欲望和能力的最佳方案。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因为世界太丰富,欲望太多样,能力应该做加法,欲望要学会做减法。
我们之所以不快乐,因为太多人,追求能力提升太迫切,小国寡民、无为无欲的世外桃源应该耕种在内心,永远不要失去理智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分析欲望问题。
否则,能力永远承载不起欲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