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纤云弄巧)
词作者: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赏析
秦观(公元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又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世称淮海先生,北宋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历任宣德郎、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受党争之累,屡遭贬谪。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合称“苏门四学士”。有《淮海集》存世。
秦观词在宋词中属于婉约派,多写儿女情长,或抒发身世感慨,造语清雅,描摹细腻,情思婉转。《岁寒居词话》称秦观词为“词家正音”。
《鹊桥仙》词牌为北宋新创,最早填词者为欧阳修,其词有“鹊迎桥路”“仙鸡催晓”,故取《鹊桥仙》作调名。后来便多用于歌咏七夕。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五句、两仄韵。
牛郎(牵牛)星、织女星,早在先秦时代即进入先民的歌咏。《诗经•小野•大东》就提到了织女星和牵牛星,但尚未形成一个爱情故事。到汉代,牛郎织女相爱而不相见的故事已经成型,《古诗十九首》有一首专咏此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后历朝历代若干诗人写过这一主题。秦观此词却别出心裁,不落窠臼,超前绝后,成为歌咏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不朽之作。
上片出语缠绵,以“纤”饰云,清丽婉转。“弄巧”形容云的变化多姿,也应和了七夕取巧民俗。“飞星”即流星。流星划过夜空,是为了传递牵牛织女分别以来的相思愁恨。这二句仿佛一首渲染气氛的序曲,或是一幅宣示主题的背板,为男女主人公的相聚做了铺垫。时辰已到,这一对爱侣已悄然相聚了。并没有钟鼓齐鸣的阵仗,而是悄无声息、令人难以察觉地度过了宽广的银河,这体现了他们行动之疾迅、感情之深沉不外露。“金风玉露一相逢”,化用李商隐《辛未七夕》“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但因入声字“一”字的短促有力,比原诗显得更加激荡炽热,写出了二人见面之后情感迸发、全面敞开、无比强烈、无比浓厚的状态。这样的爱情,的确是“胜却人间无数”的。
过片“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语极平易,却极传神,韵味无穷,为汉语贡献了两个固定语汇。牛郎织女沉浸在如水的柔情中,全身心享受着如梦幻一般美好的相会时刻。“如梦”除表示相聚之美好外,还隐含另一重意思——因相别太久,相聚太难,眼前的会面不是在做梦吧?一念之下,他们不能不想到,离别的时刻又要到来了,喜鹊大概已铺好归去的路。可是浓情蜜意中的爱侣,怎么忍心回头看那分别的鹊桥?看都不忍看,更难以说出分别的话语。就在这离情愁绪几乎将人吞没之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天启之语,当空垂下。它不仅一扫离别作品中常常贯穿首尾的悲戚,令人耳目一新,同时昭示了爱情可以具备的精神性与超越性,具有振聋发聩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