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读《了凡四训》有感

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读《了凡四训》有感

作者: 九鹏在线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6:04 被阅读0次

人的命运是由谁做主,东西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绝然不同。西方有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内涵就是人的命运由上帝做主,自己是改变不了的。东方人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了凡四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命由己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作者袁了凡小时上山采药遇见算命的孔先生,孔先生为他算定一生的命运,袁了凡先生一一验证,无一差错。因此袁了凡先生心如死灰,原文是这样讲述作者当时的心情:"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当时作者对改变命运不抱任何希望。

后来作者到南京国子监读书。遇见了改变其命运的一代宗师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与袁了凡对坐三天三夜,见了凡先生不起一念。心生好奇,问其原因,了凡先生说自己的命运让人算定,想妄想也无从妄想了,我们来看原文最精彩的关于改变命运的对话: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余以实告。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又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袁了凡先生自从明白改变命运的道理后,认认真真的去恶从善,每做一件善事或恶事都要记录在案,经过几年的修行,命运果然发生的改变。可见福是靠自已求的,云谷禅师所言非假。

命运之说,从哲学角度来讲,关系到人的能动性。人能否决定自我的命运是值得人类思考的大事,人的命运是由高高在上的神决定呢,还是经由自我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呢?《六祖坛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相关文章

  • 2019-02-25

    今天看完《了凡四训》,命自己作,福自己求。

  • 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读《了凡四训》有感

    人的命运是由谁做主,东西方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绝然不同。西方有句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内涵就是人的命运由...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读明朝袁了凡先生的《了凡四训》,主题: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曾国藩将《了凡四训》列入子侄们的必读书目,胡适奉其为中...

  • 【了凡四训(立命之学)】

    【书籍】了凡四训(第一章:立命之学) 【标题】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001君子求诸己 向内而求,内外兼收;向外而求,...

  • 命由我作,福由己求—读《了凡四训》

    本书又名《训子书》,为明代袁了凡所作的家训,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

  • 《了凡四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文 、图 / 网风 昨日在300多里外的...

  • 清明 | 孝亲祭祖,是一个家庭的风水正源

    贯穿《易经》的一个根本思想,是「德能改命」。改命奇书《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篇》的主旨一句,是「命由己造,福由己求...

  • 《了凡四训》【一】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写的一本劝善的书。书中主要讲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的观点,强调了人的命运其实是由自己掌...

  • 《了凡四训》逆天改命,我命由我不由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了凡四训》本为明朝思想家袁黄的训子...

  • 【了不凡】

    【了凡四训】读后笔记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命由己作,福自己求。读《了凡四训》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ky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