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旦后到春节前,我和蔡先生从第一句搭讪到彼此心照不宣(或是我单方面认为的心照不宣)地不再联系,一共过去了22天。22天内我们见过了7次面,当我们连春节都互不联系后,我终于长舒一口气。
其实大概在第3或第4次见面的时候,我就清楚自己无法与他发展下去,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以至后来,他每次在微信上跟我说话,或者每次约我出去,我都感觉压力特别大,特别难受。
什么样的契机认识的呢,我在网上看到了他发的帖子,觉得三观很合,主动私信搭讪的。他说他相信爱情,觉得不管结果如何,两个人共同有过经历就是好的,我们在没见面之前,也谈到过“不为了恋爱而恋爱,不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个观念。总之,当时我对他的感觉是,怎么会有观念与我如此相似的男生,好难得。
也是一个体贴和成熟的人,能记住我说过的每一句话,观察出我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总是把见面的地点定在我比较方便的位置,甚至于在他家附近见到面,他有本事陪我坐1个小时的地铁回家,然后再自己打车回去,总是在我刚想伸出手去的时候就帮我倒好了茶,或者是拿好了纸巾。在细节上无可挑剔。不见面时,每天也会问候早安晚安,关心你一天过得怎么样。他不怎么聊微信,手机打字很慢,就特地换网页版微信跟我聊。
这些都是他的优点,却最终成为了我恐慌的源泉。因为我发现,无论我的理智告诉我我们俩各方面多么的合适,无论我怎么努力,我都无法对他有感觉,更别说喜欢上他了。所以他每对我好一点,我反而会更想逃离。可是他并没有做错任何事。
没错,他没有做错任何事,甚至帮我做了很多事,但我时常会觉得,跟他在一起,很累。
比如他总是要送我回家,这让我觉得特别累,有时我只想自己一个人静静待着,放空一下思维,什么也不说,但他在,我得说话。有时我想干脆打个车算了,但我知道,如果他在,他肯定要掏车钱,而我一点都不想让他付钱,于是只好两个人坐地铁、转线、步行,回到家,身心俱疲。
比如他每天早晚的问候,也让我感到是个负担。我觉得这种早安晚安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在两个人互相喜欢的时候,也许是让人欢欣的,但在感觉不对等的时候,总会感到负担。我时常会想,我因心软而有所回应,是不是给他传递了错误的信号。
比如聊天的内容,我随手发的表情,或许是为了结束对话,他都能有过度的解读和回复,让我不得不再回。我无意中说过一次喜欢熊本熊,便经常给我发熊本熊的表情给我,错,是发熊本熊的图片给我。表情打开来就是表情,而图片打开来是可以看到这张图片是有多大的。我就在想,他是不是临时去找了这些图片,又或者是,他为了多跟我聊天,花费了不少功夫。
这些本应该让我感动加分的事情,一天天地让我愈发恐慌。我不想看到他给我发微信,不想看到他说“XXX时你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吧”,但我做不到不回微信,也无法随便找个理由搪塞拒绝。
从见面起,我就清楚自己对他并没有多巴胺的分泌。但想着,三观性格地如此搭配,总归是可以试试的,但没有想到,不行,就是不行。
是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坚定的呢?好像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们在一个书店,我猛然发现了他的一个口头禅“我知道”,“噢,这个作者,我知道”、“这本书我知道”、“这个我知道”、“我知道”,并不是一直炫耀的口气,反倒是生怕你以为他不知道,而赶紧补充“我知道、我知道”,似乎在掩饰自己并不知道这个事实。的确,他特意跟我强调“我知道”的很多书和作者,很多都是很常见的。
发现了这点后我开始观察,还真的是这样。
不知道就不知道,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同,为什么不可以承认呢?我并不会因为他不知道而瞧不上他啊。虽然最终我好像因为他不知道而瞧不上了他,但这是因为他说了“我知道”。
也是因此发现了,他虽然说自己爱运动、爱读书,但和所有声称爱运动爱读书的人一样,既不运动,也不读书吧。
其实这些都是我为不喜欢他而找的借口,到底为什么就是没感觉,我也说不清。
但我就是不能和他在一起,这样是害了他,也是害了我。
他回到老家的时候,给我发了条微信说到家了,过了一会儿又发来“这会儿你应该在洗漱了吧,晚安了”。
当时我在外面逛花市,一直到凌晨回到家才有时间掏出手机。此时离他跟我说晚安已经过去了一个小时了,我想了想,没有回复,想着,明天再告诉他看到微信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好了。
也许是察觉到了我的纠结与冷漠,他没再找过我了。
或许那些让我感到压力大的细节只是他的习惯性动作,他其实也很累。
但无论如何,我心里那块压得我喘不过气的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我不能和你在一起的理由之一,是我对你真的无法产生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