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端午节到了。
按照常规,我们一家来到长辈家过节。我们夫妻带着女儿彤彤到的比较早。其他同辈亲戚的孩子还没有到,家里的长辈都比较早到了。
所以,当我们进门时,众多长辈的目光就自然聚焦到,我5岁半的女儿彤彤身上。由于女儿彤彤对这个环境来的少,其他长辈见的也不多。表现很拘谨。有比较强的陌生感,而且见了长辈也不叫。
这时,很多长辈就七嘴八舌的在说:"小美女,怎么不叫人呀?怎么这么害羞?怎么这么内向呀?是不是给你买东西你才会叫人。你好小气都不叫人……"
这时,妻子和彤彤交流,希望能叫长辈,这样让大家感觉有礼貌。但是,女儿彤彤还是不肯叫人。妻子流露出无奈和尴尬的感觉。
这时,我觉察到女儿彤彤,表现出更加拘谨和羞涩的感觉。一直往妈妈怀里钻。明显在这样一个陌生环境,流露出很不适应和有压力的感觉。由于还没有吃午饭,或许长辈们也是为活跃气氛。就一直和女儿彤彤,在进行这种非常尴尬的“调侃”。
终于,吃完午饭后,下午还要到其他长辈家做客。这时我们夫妻才带着孩子一起离开。
出门后,
我问妻子:“有没有觉察到女儿尴尬感受?”
妻子没有回答。这时我们都陷入了沉默和沉思当中。
当天晚上,我们都感觉有心事一样,各自呆在不同的房间思考,没有聊天。
第二天,是六一儿童节。由于下着雨。我们一起带着女儿,去商场里面的游乐场游玩。当女儿彤彤在游乐场里玩时,我们夫妇坐在门口,似乎都有话要对方说。这种默契,就像之前有约好一样。
妻子说:“昨天,确实应该保护女儿的心理感受,不让其长时间处在的尴尬感受。这样对女儿成长心理的确不利。”
我接着说:“一个人的童年记忆,对成年后的心理有这巨大影响。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会让自己,回到当年那时的强烈感受。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重视,应当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之前有部电影里有句经典台词。《很多人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人,《拥有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一个人只有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健康状态才能过好这一生。
想想这次端午节做客,女儿的尴尬压力感受。换几个角度思考一下。想想现场的长辈,大家其实并没有什么恶意。可能也只是想帮助女儿更加开朗一些。或是一家人在一起调侃调侃,让家庭气氛活跃一些。
换位到女儿的感受上。这时年纪毕竟还小,才5岁半。心理发育还很不成熟。表现在对周边事务很敏感,尤其是比较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有惧怕感。
由于年龄小,孩子的读解能力还很弱。对于周边模式环境释放的行为不能正面理解。从而容易造成,心理更加被动和内向。
如果家长引导不当或强迫的话,更加容易导致孩子恐惧社交,惧怕陌生人。甚至严重者会留下心理阴影。回想起我们自己的童年,都有一段这种惧怕陌生人,同时没有得到合理引导的恐惧记忆。
在对孩子的感受上需要加以合理的保护,我们夫妻达成了一致。那接下来怎么做更加合理呢?
首先制定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孩子心理健康。原则是孩子能学会尊重自己的感受,同时也会尊重别人的感受。并且会用语言交流沟通,化解人际的问题。
我们夫妻达成一致,需在三个方面,用科学的方法来处理:
一.作为父母方面:
1.培养自己的觉察意识:
感知到孩子的各种心理,是引导和保护孩子的第一步。如果觉察没有意识,那其他措施都无从谈起。
2.做好善意翻译:
给孩子传递积极信息,帮助孩子和外界搭建一个善意链接。
3.作为父母带头做:
父母的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行为正面榜样。
二.关于女儿方面:
1.提前预告,做好准备:
例如:去别人家做客,提前告诉女儿一些重要信息。
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感和正向心理预期。只有孩子从小受到足够的尊重,她以后才能真正学会,从内心尊重他人。
A 到谁家做客?
让孩子提前熟悉环境,而不是茫然的面对一个陌生环境。
B 什么原因去做客?
教会孩子对人情世故有合理的认知。而不是让孩子盲目跟从。
C 做客会见到谁,怎么称呼?
教会孩子在现场的人际关系的称呼方法。如果人很少,需要指向性的称呼。如果人太多,叫不过来,进门就说大家好,并叫最年长的长辈,以示礼貌。或跟随父母一起称呼。
除了教会方法,还需要提前和孩子做一定的模拟训练。而不是让孩子没有任何方法,没有训练的面对陌生环境。
特别说明:
这种方式不见得是一次性就有用,对于较小的幼少儿,需要长期耐心的引导。如果孩子没有叫人,一定不要急于批评或指责孩子。教育的精髓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如果孩子比较小声叫了,也要及时肯定鼓励。而不要直接说声音太小了。这样让孩子没有成就感,就容易丧失动力,更加逆反。
如果希望孩子大声一些,需要给孩子多一些正面鼓励。可以说,宝贝,今天做客叫了长辈,很棒!很有礼貌!长辈很开心,宝贝也很开心是不是!同时,宝贝声音再大一些,我们大家就可以听的更加清楚,你说好不好?
2.及时善意翻译别人用意:
如果做客时,孩子还是没有称呼长辈,一定不要当面责怪孩子,或给孩子贴负面标签。这样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心理压力。应该给孩子更多宽容,循序善诱。
如果当别人不理解,不懂得幼儿心理,或是想逗小孩子玩耍时,说女儿“内向,害羞”等标签词汇,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时。需要及时帮孩子,正面读解别人的用语意义,化解孩子的负面心理压力。
例如:宝贝,这位长辈是喜欢你,才与你说话打招呼,希望你到这里开心。也希望能和你用语言交流。
三.关于他/她人方面:
1.就事论事:
当他人惯性,给孩子贴性格标签时,需要及时把话题引导向理性,就事论事,帮助孩子说明情况。
告知,孩子并不是害羞,只是在不熟悉的环境和面对不熟悉的人的时候,不太爱说话。我们在心里已经有叫长辈了。而不是和他人一起说,给孩子贴内向等标签。这样对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是没有任何帮助。
这时,孩子在家长身边,听到家长帮自己合理解说。就会有一种安全感,而不是被责备导致更加抵触,甚至产生心理阴影。对于他人,也会理性接纳孩子的情况,而不是觉得孩子没有礼貌。
2.告知幼少儿心理发展特质:
为了让不理解孩子的人,科学的了理解孩子,而不是产生歧异。作为父母需要的介绍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让他人更加科学的理解孩子,
例如:孩子在幼少儿成长阶段,心智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是引导教育的最佳时间。多给一些正面引导,才会让孩子心理健康并成熟起来。
总结一下:
这封家书,希望我们夫妻能一起帮助孩子,在未来成长中,既尊重自己的感受,又尊重他人的感受。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康的人。
具体方法总结如下:
一.父母方面:
1.培养自己的觉察意识。
2.做好善意翻译。
3.父母带头做。
二.关于女儿方面:
1.提前预告,做好3个问题准备:
A 到谁家做客?
B 什么原因去做客?
C 做客会见到谁,怎么称呼?
特别说明:不要急于求成,多一些宽容和耐心。
2.及时善意翻译别人用意。
三.关于他/她人方面:
1.就事论事理性认识女儿行为。
2.告知幼少儿心理发展特质,理解孩子。
这个做客经历的总结,意在提醒作为父母的自己,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希望让孩子少一些尴尬记忆,更多一些积极温暖的童年回忆。
这是彤彤爸爸,陪伴你的第4封家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