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表达之八十三:移觉(通感)之——听声可触,以触觉写听觉

表达之八十三:移觉(通感)之——听声可触,以触觉写听觉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4-08-13 20:32 被阅读0次

    耳朵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所激起的空气的周期性压缩和稀疏。

    皮肤表面散布着触点,接触机械刺激产生的感觉,称为触觉。触觉可以用来描述人物、物品等的质感、温度、湿度、硬度等。在写作中,可以通过描写触感来增强读者的感官体验,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情节中。借助触感表达情感:触觉不仅可以用来描写物品的质感,还可以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当人物感到恐惧或紧张时,手掌可能会出汗;当人物感到愤怒或失望时,手指可能会颤抖。利用触感营造氛围:触觉的描写可以帮助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描写冰冷的触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寒冷的气氛;描写柔软的触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利用触感增强对比效果:触觉的描写可以与其他感官进行对比,从而增强对比效果。将柔软的触感与坚硬的触感进行对比,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利用触感进行隐喻表达:触感可以用来进行隐喻表达。把柔软的触感比喻为柔情似水,把坚硬的触感比喻为铁石心肠,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隐喻的含义。

    1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莺语花底滑”、“水泉冷涩”,“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向触觉的转换。】

    2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鄂《老残游记》)【如果光说王小玉说书的声音很柔美,听起来很舒服,难免俗气,刘鄂的高明之处就是运用通感手法将无形无味的声音描摩得仿佛可以触摸一样:"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这便是以触觉写听觉。】

    3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李瑛《谒托马斯曼墓》)【钟声悠长,本不可触摸,但一个“湿”字,便让人对声音产生了触觉感受。】

    4金竹没回答。凤月的一句话,戳到了她的痛处,她想起了大猛,心里有如针尖在扎似的。(谭谈《山道弯弯》)【这是用触觉来描绘听觉感受。一句话会给人似针扎的感受,按常理是不通的,这是借助了通感的作用,不但讲得通,而且讲得妙。】

    5芦管声音似乎为月光所湿,音调更低郁沉重了一点。(沈从文《月下小景》)【以“湿”和“沉重”形容芦管之声,此为听觉、触觉相通,给人以立体的感受。移觉是需要联想作桥梁的“沉重”的相似点,将音调和月光相连。】

    6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以触觉写听觉、视觉,歌台上美妙的音乐,仿佛带着暖意,使人感觉是春天来临了一般,大殿中舞女们上下翩飞的长袖带着阵阵凉风,就像是风携着细雨迎面扑来。寥寥的几个字,给人以多方位的感知,“小杜”的笔力可真是精彩。】

    7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礼记·乐记》)【这是用通感写音乐。动人的歌声可以上举起来,这就与肤觉联系起来。由高变低时,像向下坠落,这是视觉所见;曲折婉转得可以折断;乐声停止时,令人如同槁木一般;……总之,那动人的音乐,就像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完美无缺。】

    8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警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膏脂和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何其芳《雨前》)【这是借助视觉、触觉形象地从侧面写雨声,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名句,那种优美的意境需要仔细玩味。】

    9寂静,继而是气流的震颤,清宛的乐声,虚幻,似可触摸,充实,却如空濛的雾气,声音,是有颜色的么?谱架上,音符该爆出绿芽,或许是一群鸥鸟,沿着圆孔、丝弦、键盘和手指,跌入空中翩飞。(韩作荣《听音乐演奏会》)【音乐是靠形象动人的,形象是可以用各种感官感知的。作用于听觉的旋律,可触、可视;有形有色;如绿芽,似鸥鸟,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正是通感在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10她开了口,说到话,这一条嗓子,才爱煞人呀!有四个字可当。四个什么字?尖、甜、媚、脆。她一声喊呀,你就要接住,接不住,噼��,掉在石头地上,能跌四段,你看脆不脆?(评书《武松》)【这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描述被蒋门神买去做妾的谢三姐的美妙说话的。声音是靠听觉来感知的,但是,此处却巧妙地将听觉感受转移到味觉“甜”,视觉“媚”和“脆”,触觉“尖”等感觉来描绘,这样使得读者对谢三姐悦耳的声音有了直觉感和立体感,激发人的联想,余味无穷。】

    11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野時人来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寒磬满空林”,昔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以“寒”字来修饰钟磬的声音,将听觉感受的印象转化成触觉感受的形象,这是通感手法的得体运用。诗人还觉得不够到位,又以“满”字加以强调,写足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意境。俞陛云说“此二句试曼声诵之,不仅写荒寒之意,且神韵绝佳”,诚为切中肯綮。】

    12早晨水桶碰水桶,傍晚足音撵足音。水珠溅处笑语湿,衣裙飘飞色缤纷。(朱谷忠《园井》)【以“湿”(触觉)来形容“笑语”(听觉)仅几字便描写出活泼欢快而富有青春生气的气氛。笑语如何能“湿”是姑娘们水边嬉戏时“溅”上的。运用通感需要一定的生活基础。通感也扩大了语言的表意容量,增强了语言的表意功能。】

    13但是她的声音却像一股风一样吹入了瞎子的内心,那声音如水果一样甘美,向瞎子飘来时仿佛滴下了几颗水珠(余华《世事如烟》)【“声音—风—水果的甘美—滴下水珠”,实现了“听觉—触觉—味觉—触觉”的转换,声音已经不是干巴巴的本体,而是味蕾和皮肤都被激发的奇妙体验。调动了感官,如果还能让其相互流动、转换,以一感激发另一感,以一觉推动另一觉,如凌波微步般漫游,便会有清新奇异的感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表达之八十三:移觉(通感)之——听声可触,以触觉写听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nr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