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一种感觉:外国名著中有很多是读不下去,也读不懂的。
那些中文分开来,我们都认识,但是合在一起,放在书中,就很是不知所云。
曾经我以为是我的文化水平太低,文学修养不够,看不懂那些皇皇巨著。于是自残形愧的心理让我对那些名著望而却步了很久很久。
直到看到某著名翻译大家的文章:你看不懂外国名著,不是你的问题,60%都是翻译惹的祸。
一瞬间,我对自己的文化自信就又抬高了些许。
非本国语言的著作,我们往往无法领略原著的魅力。那些佶屈聱牙的学术和名著,成了许多读者的噩梦。殊不知,其实不是因为“智商不够”才看不懂那些晦涩难懂的名著,而是译者不讲人话!
曾记得有人说:中国最好的作家都是翻译家!因为你要先理解了原著的内容,进而再用最精准的中文翻译出来。这意味着译者要对原作者本人的思路、脉络有结构性的认知,并对原文的方方面面有比较深度的了解。这样才能译得靠谱。翻译表面的文字是很简单的,但文字背后的知识含量、思想含量和逻辑脉络并不简单。
于名著是如此,于外国诗歌更是如此,英汉两种语言本质上的差别决定了诗歌翻译无法完整再现原诗的韵律、节奏和意境之美。
而译者若仅仅以原文翻译成汉语,结果必然是要牺牲原文的内容,或者增加字,或者减少字,每国文字不同,诗歌规律自然也不同。
追求诗歌格律上的‘信’,必然造成内容上的不够‘信’。
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似是而非的外国诗歌,既丢掉了原有的精髓,又失去了汉语的魅力。
翻译追求的信,达,雅,远远非把几个外文单词译成中文那么简单。
好的翻译,啥啥是一种创作,一种需要译者采用各种翻译技巧,真正理解原作,又真正精通中文的能力。
拿到手里的这本《兄妹译诗》则完美诠释了诗歌翻译的精髓所在。
杨宪益,杨苡兄妹,用自己在中西文化方面的博学,打通语言障碍,为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外文诗歌介绍到国内。可谓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翻译者的主观因素,其个性、气质、心理禀赋、知识面、语言应用能力,乃至译者的立场、道德因素,无不对翻译活动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杨宪益,杨苡兄妹兼善国学、西学,对东西方古典文化情有独钟,文化视野开阔。这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识造就了兄妹二人特殊的诗人情怀,这种诗人情怀与他们译诗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兄妹译诗》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一首诗作,既有格律工整的诗歌体译成诗歌体,更有散文一般的诗歌美感。诗歌意象的传递和意蕴的表达,忠实原文,意思清晰。才是翻译者应该秉承的第一要务,而《兄妹译诗》中的每一首翻译,都恰恰体现出兄妹二人一直坚守的这一原则。
谁说诗歌不可译?谁说诗歌难尽其美?
杨宪益,杨苡兄妹二人的译作对此话题做出了最好的驳斥!
诗的翻译“能给民族文学以新的生命力,由于它能深入语言的中心,用新的方式震撼它,磨炼它,使它重新灵敏、活跃起来”
翻译是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沟通。译者首先要熟稔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规范与读者期待,同时也要十分了解源语文本的审美特质及其承载的丰厚底蕴。
杨宪益,杨苡兄妹当为典范,我们当以敬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