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院词十一创作班第二讲
主讲------惠心依老师 2018.1.18
今儿我们主要探讨以下两个内容:
诗词技巧中的描写手法:2、学习词牌《行香子》一、诗词技巧中的描写手法:所谓描写呢,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词家抒情言志呢,又往往离不开景物描写,而景物描写方法又是复杂多样的。从景物描写手法上来鉴赏,一般要注意作者观察和描写的角度,要把握和分析景物描写的表现手法。
特别是填词,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分别来探讨一下这些描写技巧手法:1、细节:
诗词中鲜明的形象和细节描写是分不开的。词的婉约细腻就体现在细节的描写上。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运用活生生的细节,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神韵,会收到奇妙的艺术功效。那么我们怎么判断细节的价值呢?一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主题思想的阐明二要从作品的整体来考量,看它是否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诗中通过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焦躁、期望、孤寂、失落的情感。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更是生动传神,一如我们亲见。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抓住山区之夜—个具有特征性的细节——狗叫,很生动真实地表观了夜雪归人的情景,深夜狗叫,突然打破寂静的氛围会给人异样真切的感觉。这在“白屋”中人的心里唤起的是期待和猜测,带着热乎乎的感觉:该是主人回来了。这点睛式的一笔,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能唤起生动具体的联想。2、烘托/渲染:烘托和渲染原都是中国绘画的一种技法,前者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烘托,使物象的特征更加突出,后者一般在需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中的形象更鲜明突出。现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也是两种为突出事物特征的迥然不同的描写手法。烘托主要指用乙物来托甲物,使甲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的一种方式。根据甲、乙物的对象特征,烘托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类:(1)以人烘托人
如乐府诗《陌上桑》中诗人分别借“行者”“少年”“锄者”等人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以物托物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除了首句点明描写对象“微雨”外,其余都是通过描写其它景物来写“雨”的。诗人成功运用以物托物的艺术手法,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出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仿佛使人感觉到船帆上、鸟羽上、天际上、大树上全都笼罩着蒙蒙细雨。(3)以物托人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冬天恶劣环境的烘托,刻画了钓叟的独特个性及其乐观豁达的情怀。3、衬托/对比/烘托
诗词中描写的景物往往不止一个,其地位也不是并列的。“衬托”“对比”“烘托”这组术语就反映了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主次关系。衬托和对比都是把一些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另一事物的特征。但二者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比主要强调事物间的差异性,所列举的事物都是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一诗中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夜雪”,诗中还描写了冰冷的衾枕,明亮的窗户、折断竹子的声响,所举事物间有主有次。采用的就是衬托手法.即从触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衬托出雪之大、之猛。那衬托和烘托手法又有什么异同呢?相同点是所列举的事物间都有主次之分,都是为强调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当二者所列举的事物不止一个时,这两种手法可以通用。但衬托只是烘托的一种具体形式,烘托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主要事物不一定交待出来。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得交待,二者相互映衬。烘托必须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而衬托可以是一对一的映衬,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映衬。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正衬和反衬的异同,这两个述语是衬托手法的两种具体运用。
正衬是指用相同性质或特点的事物来衬托。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江碧”衬“鸟白”,以“山青”衬“花红”,颜色与景物相映成趣。又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句写秋景,有悲凉意。后两句写悲秋多病,以哀景写哀情,是正衬的名句。反衬是利用事物的对立面来衬托另一事物。这种手法在借景抒情诗中运用十分广泛而典型。一般分为:以乐景写哀情和以哀景写欢情。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噪一鸣,反显得“林逾静”、“山更幽”(以响衬静),这是反衬。4、白描/工笔白描本是中国画技的一种,一般用墨线粗线条勾勒,不着颜色。移用到文学创作上,即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简洁明了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采用白描手法写的诗歌,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意味深长。如孟浩然《春晓》、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都惜墨如金,分别用粗线条勾勒出春天的景象和诗人归隐田园的情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写自己家的田园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景境氛围中住着一位从尘想中逃归的贫士,真可以说是情景相宜,神象相同。而工笔则是对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对之进行精雕细刻、浓墨重彩的描写。如王维的《待储光羲不至》:“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到来的种种情景:清早启门待客来,但坐立不安,时坐时起。接着又描写听觉上的幻境,然后又通过景物描写(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从早到晚,友人还是没有来,而是自己多情(空复情)。在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景物),表达了盼望好友到来的急切心情以及好友。5、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是古诗词中描写景物最常用的两种角度。虚实相生在诗词中是指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互相映衬,相互渗透和转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在长调中最为常见,会达到一种循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它能大大丰富诗词中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主要有以下两种:
a,化实为虚:杜甫的《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思念妻子)附丽于具体的形象(对月怀人)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从诗人对妻子念之深去推想妻子对丈夫思之切。b,以虚寓实: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以歌声代人,以虚寓实,而虚实相生。后两句,化抽象的情谊(虚)为具象的的形象(实),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空灵有趣,余味涵包,新颖警人,情感曲线有起有伏,将诗人的若明若暗、瞬息万变的情感形象展现出来,而为人们所激赏。在诗词中,“实”与“虚”只是相对的,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境,包括客观的、具体的、有据的、有形的、已知的、现实中的、眼前耳濡目染的各种“象”。所谓“虚”是指虚拟的景、物、境,包括主观和、无形的、无据的、假设的、已经过去的或者未来将出现的景象,还包括梦境和神仙鬼怪世界等。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物实情,写词人与心上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主要描写了别后生活的设想,全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心情。6、动、静:是对诗词中的景、物作动态或静态角度的描写,它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或寄寓作者思想情感。动、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境和意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前三联中成功地运用了动静结合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静谧、恬淡的田园图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为后面作者表达归隐思想作铺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两种截然不同的极致。7、写景状物的重要手段——设色色彩是这个世界最美丽的衣裳,是古典诗歌最美妙的装点。
像《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等不胜枚举。浓烈的红与绿可以铸就绚烂,简单的青与白可以造就绝色。为什么我们在诗歌中要注重景象色彩的描绘呢?第一是色彩可以使诗歌描绘的景象更加鲜明具体,更具画面感,做到诗中有画,诗歌因此往往比绘画更具别样的含蓄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也许就是因为那些浓淡相宜的色彩太多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才挥之不去。其次是色彩可以表明写作的季节,如“绿杨阴里白沙堤”表明是在早春,“接天莲叶无穷碧”表明是在仲夏,“霜叶红于二月花”表明是在深秋,“千树万树梨花开”表明是严冬。
更重要的是色彩是一种内心世界的外现,寄情于景,色由心生。色彩的描写往往可以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处境。色彩入诗,就会使诗歌意美景丰,余韵无穷。景物都不能脱离色彩而存在,人对景物的感知,主要是凭借视觉对色彩的感知,写景状物“设色”是最重要的手段。表示色彩的词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为记忆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明示型”和“暗示型”。
明示型的如红、绿、青、黄,白、黑、紫、金、银等,而红又可同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绛、赤等互换,绿也可以用翠、碧来代替。暗示型的如“春色”“秋色”“残月”“昏灯”等暗点色彩的词语。今天讲了这么多手法技巧,课堂上时间有限,大家不一定能吸收多少,功夫在课外,下来有时间大家再看一下讲义,思索一下,对我们的写诗填词会很有启发的。
二、学习词牌《行香子》
一.词牌简介:《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据宋人程大昌《演繁露》考证,“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六十六字,始见《东坡词》,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此调短句多,上下阕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在句中这一字常用相同的字,尤为别致。音节颇流转悦耳。
二.格式:【定格】例词:1: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一叶舟轻,双桨鸿惊。(需对偶)中平中、中仄平平(韵)。水天清、影湛波平。(两个分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仄中平中,中平仄,中平平(韵)。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第一个仄韵字为领字,多用虚字去声,三个标记的平韵字为叠字,要求叠而意不重,境不重,叠而有意境。)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重重似画,曲曲如屏。(需对偶)中平中、中仄平平(韵)。算当年、虚老严陵。(两个分句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仄中平中,中平仄,仄平平(韵)。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以苏轼的《行香子》为定格,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五平韵。有人就说我看的词谱还有许多格式。其实我们可以把此格作为定格,然后用“减韵”的方法,就可以推出其他的格式。“减韵”是为了因情绪变化而减缓速度,使下片有了语速的由慢渐快的变化,是有意的“减”而不是“脱韵”,这也是宋人常用的词创作手法。就是起拍上有押韵可不押韵之区分1,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五平韵。【秦观格】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房。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2,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晁补之格】减三韵前岁栽桃,(减一韵不变平仄)今岁成蹊。更黄鹂、久住相知。微行清露,细履斜晖。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何妨到老,常闲常醉,(减二韵,中平中仄,平平中仄)任功名、生事俱非。衰颜难强,拙语多迟。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嬉。3,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苏轼格】《过七里滩》减一韵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减一韵,中平中仄)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例词行香子过七里滩(宋·苏轼) (七里濑)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行香子病起小集(宋·苏轼) 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华英如霰xiàn,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行香子梅(宋·晁补之) 雪里清香,月下疏枝。更无花、比并琼姿。一年一见,千绕千回。向未开时,愁花放,恐花飞。芳樽移就,幽葩折取,似玉人,携手同归。扬州应记,东阁逢时。恨刘郎误,题诗句,怨桃溪。四、写作要点《行香子》晁补之行香子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晁补之前岁栽桃 今岁成蹊 更黄鹂久住相知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中仄平平韵微行清露 细履斜晖 对林中侣 閒中我 醉中谁 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中句中中仄句仄平平韵何妨到老 常閒常醉 任功名生事俱非中平中仄句平平中仄句仄中平中仄平平韵衰颜难强 拙语多迟 但醉同行 月同坐 影同归 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中句中中仄句仄平平韵1、句式:44744433,44744433 全词押平韵,一韵到底2、对偶句:上下阕的一二句 四五句,皆要求对偶。
上阙:第一二句:前岁栽桃今岁成蹊第四五句:微行清露细履斜晖下阙:第一二句:何妨到老常闲常醉第四五句:衰颜难强拙语多迟3、七字句的三四结构:中间语气稍作停顿,词意应化为流水,衔接紧密。更黄鹂、久住相知。任功名、生事俱非。4、领字,注意上下阕的第六句四字句的第一字为领字,一字领三句。《行香子》晁补之行香子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晁补之前岁栽桃 今岁成蹊 更黄鹂久住相知中仄平平句中仄平平韵中中中中仄平平韵微行清露 细履斜晖 对林中侣 閒中我 醉中谁 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中句中中仄句仄平平韵何妨到老 常閒常醉 任功名生事俱非中平中仄句平平中仄句仄中平中仄平平韵衰颜难强 拙语多迟 但醉同行 月同坐 影同归 中平中仄句中仄平平韵仄中平中句中中仄句仄平平韵
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对”为领字
但醉同行,月同坐,影同归。“但”为领字
5、词牌声情:短句流畅,意象空灵唯美,惬意轻松,感情基调为中性。不喜不悲的感觉。个人建议可以写淡淡相思,最好的是写旅途欢快旋律或者触景抒情的主题。6 技巧,上下阕的一字领三句的句式,三字句,可对偶,可排比,须递进。
7、起句,最好兴起,就是景起
8、换头,这首词牌上下阕格式一样,吕调。
9、重字,没有规律的重字,是不允许的,这首词牌最后三个排比句,可以又重字,而且又重字最好。对偶句自己斟酌,也可以有。
下面,我们试从两个方面再说说《行香子》一、“形”《行香子》为平韵双调,共六十六字,字数上算是中调了。特点一:句短而韵多。基本上由三言、四言构成一句,虽第三句为七言,但也采用“上三下四”的句法,如晁补之“前岁栽桃”一词中“更黄鹂、久住相知”“任功名、生事俱非”中间可豆、可不豆。全词多数用八个平韵,易安“天与秋光”东坡“一叶轻舟”等为十个平韵。句短韵多,使词读起来抑扬顿挫,有婉转绕梁之感。特点二:尾句三言排比。上下片尾句各由一个“去”声的领字,领出三个三言排比句。这个有些难度,要出彩不易如晁词:“对林中侣,闲中我,醉中谁。”“但酒同行,月同坐,影同归。”苏词:“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三言句不但排比而且对偶,在诗的对仗中一般是忌用同字的,而《行香子》恰恰上下片各用了三个同样的字,不够工整却是别出一格。这种句法给全词增强了气势,使词更富节奏感,达到一咏三叹的效果。二、再强调下这首词牌的特点和注意要点1、上下片起句对仗,音节一定要流美,节奏上要从容整练。就是语句上要工整。缓缓而来,舒而不迫,悠然而来。一定要有美感。秦观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都是从容不迫,悠然而来。我们对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故意雕琢,要符合实际,用平常的语言。所有的词牌起句非常重要,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因为行香子这个词牌比较严,起句一定要突出一个美,画面要美,语言也要美,这是这个词牌的特点决定的。
2、承接句紧密相连,转折流畅。
对句以后要和上边的意境紧密相连,而不能另生别意。要沿着起句的美景去写,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体会一下,苏东坡的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美的画面。对上边的进行了补充,这种写法就如同写生一样把大的画面搞完,然后一点一点的进行充实补充。来展现美的景色。补充的句子不能相隔不能太散,但语言上要比较美。很舒缓不急躁,不像满江红,沁园春的词句都比较紧凑,节奏感快。在承接这两个句子里要怎样的充实内容这就要看我们的功力和学识了。3、结句的特色是叠句。这个是最要紧的,也是这首词关键的地方,对初学者不能叠三句但最起码要叠两句,如李清照的浮槎来,浮槎去,但我们要求全部都要叠。这个叠句也是有要求的。(1)要求叠而不意重。每个叠句意境不要重复,我们看苏东坡写的溪水,同样都是溪水,但有早晚白天都各不同。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意境没有重复。
(2)叠而有意境。我们看秦观的叠句,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植物写出了颜色,动物写出了形态,意境各不相同。不要上片的叠句和下片的叠句意境差不多,那就麻烦了。
(3)在叠句前用一领字,领字要求承上启下,一脉贯通。这个是比较难的,比如李清照的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这个纵字就是对上边有个承接意,就是在云阶月地也浮槎来,浮槎去。所以这个纵对上有了承接对下有了起下的作用。怎样能把他承接好,是比较难掌握的,这里大多用虚词去声字比较多。(4)、结句要上、下片相互呼应。
秦观的句子: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正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下片的莺儿、燕儿、蜂儿呼应上片的花儿。
苏东坡感叹人生短暂的: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下片的希望呼应上片的感叹。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下片的山呼应上片的溪。
有离就有合,上片讲离下片就要讲合。不要分割开来。李清照的也是这样: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下片的短暂的晴雨风和上片的浮槎来去相呼应。很多人喜欢这个词牌,但是不知道这个词牌的特点和特色在哪里。当我们学完了后就知道了,立意在哪里,起和结都应该怎样写,转的时候应该怎样转了。此词牌特点大概就这些,大家在填的时候多注意一下。
作业:填一首《行香子》题目自拟。例词:1:苏轼《行香子(一叶舟轻)》中仄平平(韵),中仄平平(韵)。一叶舟轻,双桨鸿惊。中平中、中仄平平(韵)。水天清、影湛波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鱼翻藻鉴,鹭点烟汀。仄中平中,中平仄,中平平(韵)。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中平中、中仄平平(韵)。算当年、虚老严陵。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仄中平中,中平仄,仄平平(韵)。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