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按摩很重要。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起源于心理。心理不健康的后果其实一点都不亚于身体上的。从相关报道看,现在各级都比较注重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开通心理热线、接受群众咨询,适度组织活动、传导乐观心态,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疫情引起的心理问题。作为个体来讲,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适度转移注意力,避免心思和精力过度聚焦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恐慌心理;也可以尝试冥想,每次时间不用长,五到十分钟即可,可以有效缓解释放压力。另外,规律的生活习惯必不可少,靠习惯自控,提高意志力。
2.专业娴熟很重要。
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化分工,都在传导一个理念,专业人干专业事。这从疫情中能很清楚地领悟,不专业可能待得一时,但走不长久。以前有的人可能觉得,体制内比较好混,但现在不一样了,一个萝卜一个坑,是骡子还是马,遇到事了就能甄别,是不是真神大家看着呢。也许你会说,专业不对口,但半路出家不是理由,关键是你打算多久进入情况,第一年可以拿这个作借口,那么,两年、三年以至更长的时间都打算这么说吗?嗯,需要考虑。
3.深度思考很重要。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下很多人都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具体表现就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这个事到底是不是这样的?缺乏深度思考,原因很多,可能由于浮躁、没时间不愿意,也可能信息传播太快太滥,实在难以判断、不好甄别。但我们觉得,身处体制内,想有一番作为,需要提高一点思考力,否则领导一句“元芳,你怎么看”,你说不出见解、道不出真经,发展的机会、进步的路子可能就与失之交臂。培养深度思考力,还是要多探个究竟、多问点为什么,信息来了不要急于判断,让它飞一会、认真打量一番,再作评论,对人对己都没坏处。
4.日常积累很重要。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面对突发情况,有的游刃有余、有的手忙脚乱?高手们为什么能那么厉害,不用思考就能见招拆招,深厚的职业素养从哪来的?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有段论述,感觉道出了其中原因,“我们有些同志只看到人家决策时的果断,而看不到人家事前所下的功夫;只看到人家处置问题的自如,而看不到人家平日长期的积累。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人,张口就说,说了就对;拿来就拍板,拍板就正确”“没有‘十月怀胎’,哪能‘一朝分娩’”。从这方面可以看出,日常积累的重要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形成无意识的行为举动。所以,扎实打牢素质基础,潜力研究工作,老老实实把职场中该走的路走好、该补的课上完,才能遇到风浪心不慌、遇到难题不发怵、遇到急事有底数。
5.法治思维很重要。
对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相信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能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无论是让人惊掉大牙的口罩截留,还是啼笑皆非的“麻将门”,给公众都上了很好的一堂法治课。对于体制内朋友来讲,不能再停留在“权利即特殊”的陋习心理,如果还有这种思想,可能真的要栽跟头了。平常应该多学点法律法规,多从政策规定中找办事的依据,从上级指示中找工作的准则,少一点“想当然”、少一点“我作主”,你所提的建议、做的工作才能立得住不怕事。
6.适当舍弃很重要。
断舍离的生活理念并非没有其合理性。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类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信息每天都在向你涌来,很容易让人陷入其中,碎片化的信息其实并不能带给你多少价值。对于体制内的朋友来说,应该学会向垃圾信息说不,把心思和精力用到主要方向上,如果你想读书,多看点经典名著、大家名作;应该适当向冗余目标说不,目标太多、理想太杂都会干扰前进的脚步,不如向前辈大家学习,不说“一辈子干一件事”,但至少一个阶段集中精力主抓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就做好。
7.工作主动很重要。
疫情之下,同样是隔离,有的刷剧跑流量,有的充电再加压,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对待,最终结果肯定也不一样。1665年,在剑桥大学学习的牛顿因为伦敦突发鼠疫,被迫到乡下隔离两年,然而正是这段时期,触发了其创造力的巅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色彩理论等系列重要成就纷纷出炉。有位哲人讲,当一个人想要全力干一件事时,全世界都会为他让路。所以,身处体制内,这时候工作多不要抱怨,主动跟进当作磨炼,工作少也不要孤独,适当提前筹划工作,要坚信,时间会见证你的努力,潮水过后,谁是怎么游的,都会见分晓的。
8.一点运气很重要。
商场努力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有一个乔布斯?投身股市的千千万,为什么大家只知巴菲特?其实,有时候,不是你不努力,可能只差一点运气。明白这个道理,不是说让大家不去努力,而是说只要自己认真做了,剩下的交给时间就行了,即使结果差一点,也无愧于心。体制内成长,越往上晋升挑战性更高,不可能人人如意,如果走得比较顺利,不要骄傲,如果有点挫折,也不必意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