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三苏之“捞兄苏”①
三苏除了父亲苏洵、哥哥苏轼之外,还有一位,就是弟弟苏辙。在哥哥的光环之下,苏辙显得很普通。
虽然在诗词方面苏辙没有留下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是也不能忽视他在文学方面的地位,主要是因为他的思想深度。
相比于哥哥,苏辙比较老成,而且有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这在他初出茅庐时便可见端倪。
当年老苏带着两个儿子去科考的时候,在皇帝的大堂之上,苏辙当着皇上的面,把当下的体制和弊端批得挺狠,皇上的脸儿估计都青了。
但是,皇上并没有追究苏辙的责任,也没有让他落榜,反而同哥哥一样,高中了。
关于苏辙和苏轼这兄弟俩,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
一起长大。一起学习。
苏辙小苏轼两岁,两个人从小一起读书,习字,玩耍,调皮,捣蛋,玩儿泥巴。
一起成亲。一起科考。
在进京赶考之前,苏洵给两个儿子操办了婚事。若未成亲,一旦高中,必会有达官贵人前来说媒,想与之修好。
这里面就会有很多问题,朝廷的斗争一直都存在,答应了这边,万一又得罪了那边,这对于想入仕的苏家人来说是不明智的。思来想去,苏洵还是决定先解决兄弟俩的个人问题。
一起为官。一起升职。一起被贬。
考中之后,兄弟俩一起做官。后来又一起升了职。还有一起被贬的时候。当然,这哥俩是有区别的,多数时候,苏辙的职位是一直上升的,苏轼的职位,时升时降。
(10)三苏之“捞兄苏”②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题目为什么是“捞兄”呢?原因之一就是刚才讲的,兄弟情深,之二就是他的哥哥苏轼太让人操心了,经常闯祸,他只有一次次地把哥哥捞出困境。
与苏辙的沉稳不同的是,苏轼的性格比较急躁,好斗,心直口快,很容易得罪人。事实也是,确实得罪了不少人。这个时候苏辙的重要性就来了,我们来看看典型的捞兄故事。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判入狱。
那首《元日》大家都比较熟悉,作者就是王安石,就是这个王安石变法的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刻苦的人,他只对经济感兴趣,皇上几次给他升职的机会,他都不去赴任,后来给了他一个与经济相关的岗位,他欣然上任。给国家一个重大的变革,是王安石的心愿。于是,开始了王安石变法,他是当时的新党。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内容,属于旧党。苏轼在一封信中被他的政敌找到了攻击新政的字眼,被皇上扔进了监狱。苏辙知道后开始给皇上上书,据理力争,为哥哥说情。
虽然苏辙也因此被贬,但好在苏轼出狱了,也被降了职。万幸的是,命还在。
旧党执政,纷争不断,苏轼反对。
后来王安石的新党倒台后,由旧党开始执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旧党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开始了各种纷争,苏轼看不惯这种行为,又开始反对。
同样,还是得罪了人,被贬了。
苏轼是一个有大爱的人,虽然被贬,但还是当地百姓的父母官。在被贬期间,他励精图治,为百姓修路,造福,尽可能的多做贡献。
这里有一个问题,做好事是有成本的,需要钱,苏轼没有多少钱,这凑那凑也还是不够,怎么办呢?没关系,他有一位能干的弟弟啊,这位弟弟职位最高的时候做到了宰相,多少还是有点家底的。
所以苏辙除了负责苏轼一家的生活之外,还要尽力去帮助哥哥做好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760359/352e673808cdab9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