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和领导沟通。今天同事A和领导进行了激烈的“沟通”,我不知道这种是不是也是一种沟通。是因为他的正当权益被剥夺,为了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他做了很多努力。从一开始的忍气吞声,到后来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到后来,领导硬来他也硬抗,说的有理有据。最后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是本来就应得的。看着他的改变,我特别特别得佩服。也为他感到高兴。
关于和领导的沟通,之前请教过大军老师,为什么见了领导会紧张。也做过总结。现在又有了新的感悟。
1)对领导的畏惧,我感觉来自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同事A和我很像,小时候被父母严格管教。经常被否定指责,而那时弱小的自己无力反抗作为父母的权威,慢慢就会形成畏缩,软弱,害怕表达自己的想法。到了工作岗位后,我们的成人态还没形成,孩子态特别明显。领导就会成为我们儿时父母的投射。很多时候,我们惧怕领导,惧怕权威,其实是对父母的惧怕。我们不敢表达,即便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占,也不敢说出来。记得父母智慧课,瑄瑄老师说过,和父亲的关系,是长大后和领导的关系,和母亲的关系,是长大后和金钱和女性的关系。应该是有道理的。
2)所以,克服这种紧张畏惧,要从内在改变,让自己首先成为成人态。我们和权威之间,是上下级,但只是分工职责不同,我们和他们是成人和成人的关系,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小时候和父母之间的那种依赖顺从的关系。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争取自己的权利,敢于对自己不公的人事物说“不”。
3)多做父母连接。让自己从内心深处接纳父母,才能接纳自己,才能有资格感,有力量。
4)好好修炼沟通技巧,努力通过更智慧的方式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从小事开始,从身边的人开始,多练,多想,多反思。自然而然和权威之间沟通也会越来越从容淡定。
2、关于大脑中过滤网的三个功能,删减,扭曲和归纳。复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过滤网特别擅长“扭曲”。就是对外界进来的信息,我会用自己的经历,情绪,经验进行重新定义,而定义的方式大多倾向于:自我否定,担心他人的否定,他人对自己的不满,自己的言行为他人带来烦恼,扭曲后会形成向上的感觉:自卑,懊悔,内疚,忐忑。看到自己的这个特点,是改变的第一步。最近我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判定的时候,我会有觉察的问自己,他的意思是我现在脑袋里理解的意思吗?我是不是又对它进行扭曲了?还是删减了?对方说这个话背后到底需求是什么?自己听到后涌上来的这些感觉情绪是怎么来的?抽离思考后,感受就会变得不一样了。随后的沟通效果也会不一样。
3、和朋友聚餐。聚餐时边对话边思考。我看到他是内感觉为主,其次是内听觉,最后是内视觉。他在描述自己当兵时的回忆时,说了很多对不同地域来的人的感觉。山西人,河南人,山东人,东北人,他感觉更喜欢东北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感觉好,不藏着掖着,直爽。然后又讲了很多关于不同地域人的口音。他说话也是有条不紊,娓娓道来,时不时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整个聚餐期间,很少谈及画面感的经历和回忆。所以和他吃饭聊天,会比较照顾他的感受。会对他说的内容及时回应,并认同。会认真耐心的听。总之,就像老师说的,有了技巧后,感觉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