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宗教和教育
本章开头首先明确了“东方哲学”的概念。“东方哲学包含了四个主要地区(印度、中国、日本和中东)的思想”。这四种思想最一致的一点就是“它们都较多地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强调直觉、内心和平、安宁、态度的发展和神秘主义”。并且认为“发源较早的东方信仰对西方思想有重大的影响,明显的例子就是中东思想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二者都起源于中东)”
印度哲学十分强调寻求智慧,但不排斥追求快乐;强调沉思但也有实践的特质。印度的哲学家坚持认为:知识应该用于提高社会的和公共的生活;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印度哲学中,对普遍的道德公正有一个主要的认识,即戈恩应对他是什么样的人和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负责。可以说,对自己负责,是印度的一个普遍道德准则。
中国思想或者中国哲学,更多的强调和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尤其强调伦理,孔子用“礼”来描述道德秩序。孔子理想的最高人格是一个人过着正直、高尚而合乎礼节的生活。孔子理想的管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他人为个人的幸福直接依赖于其他人拥有幸福。儒家重视教育,但他相信培养德性高于仅仅传授知识或给予信息。孔子相信更高的个人发展有“五个连续的品行”,即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步骤、正确的知识、正确的道德路线和正确的执着。道家批评儒家是“个人的满足与过分的热诚,这些对真正的人是没有用的”。道家的理想是一个人可以回避普通的社会而过一种简单的、自然的和沉思的生活,达到接近自然。道家的中心概念是“道”,意思是“道或路”,它是宇宙运行的方式——一种完善与和谐的道路。道有时是不可知也不可见、不可说的。在道家中,“无为”是很著名的理念,这不是意味着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去作任何反自然的事情。道家反对以神性或出身来划分等级,赞成用不抵抗主义来反对强权和军国主义。
关于教育目的,东方哲学认为不存在教育目的。而把更多地注意力放在对生活的关注,关注生活中的苦难。苦难被看作一种生活方式,认为苦难对人的发展是有益的。不像西方哲学的方法,大部分东方哲学开始于感觉经验,然后再回到感觉。在西方哲学的观点中存在这样的信念:一个人应该持续不断的增加自己感觉经验的数量,从而去收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东方哲学的方法则是,试图减少感觉经验,或者起码对它在获得不同于知识的智慧中所起的作用予以忽视。东方的教育哲学更加趋向于强调师生关系和这种关系中的改变,学生改变也正是受宗教导师、先知或精神领袖的影响。认为教育也是一种救助,它承担着塑造一个人的精神品质的任务。因为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常常是一个决定因素。在东方哲学中,一个复归的教育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