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绝不全用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
什么是材料?它是作者为着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收集、摄取以及写入文章之中的一系列事实现象或理论依据。在写作之前,它是作者形成思想的依据;在写作之时,它又是文章的“血肉”。
一、观察
鲁迅:此后如要写作,第一须观察。
1、确立观察点
方位观察点,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空间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心理观察点,具有社会性,带有主观色彩。观察着持有一定的感情和态度,能动地、富有创造性地面对被观察对象。朱自清当年就是以“颇不宁静”的心情来观察那荷塘和月色的,如果换一种心情,他得到的印象或许就不同了。“一种私人利害迷乱了眼睛,事物就看不清楚了”。
2、选择观察方式
总体观察和分解观察。为了精细地了解事物的局部甚至细节,对对象按一定序列分别进行观察,叫分解观察。分解观察着眼于局部和细节,但最终是为了综合地把握全体。所以分解观察可以说是总体观察的基础,总体观察是分解观察的深入,又能成为再次分解观察的向导。
个别观察和比较观察。个别观察对象明确单纯,便于集中观察力,能较快地得出结果;缺点是缺少特定的参照系,不容易抓住与他事物、特别是同类有别的特征。比较观察有三种类型。对比观察,将相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如把犬来对比马;类似观察,把骡对比马;类同观察。
静动观察。从固定的位置、距离、角度对对象进行反复、细致的观察,叫静的观察。
3、端正观察态度。最重要的是“专注”,其次是“耐心”,又次是“细心”,最后是“多思”。生活像一个万花筒,其间的事物、事件纷沓杂陈,邻人目不暇接。作家能从日常的平凡的生活中,见人之未能见,以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形象的表现,把真的、善的、美的东西贡献出来,或使人欢乐,或使人惊醒,或使人鼓舞,或使人同情,或使人振奋。
处处有生活,生活无处不在,生活自然的在你的身边。
二、体验
文艺上的真实,不等于生活上的真实。事情有无意义,并不在于其大小。大事情恰恰并无太大意义,而那些小事情却包含了很大的意义。无意义中有意思,有意思中有意义。
体验是反映现实的文艺创作时积累素材和筛选题材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亲身实践直接感受并进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环境的过程。
1、设身处地。体验者不能单纯以旁观者姿态出现,而是要以当事者的身份投入对象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中间去。体验的直接目的是从生活中采集素材,所以还要有所超脱,做到“旁观者清”。
2、激发感情。体验者必须与对象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心灵上的交流与感应;否则便不能获得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印象。同时,体验也不单是境遇、感觉的体验,更重要、更内在的乃是感情的体验。体验中的感情活动十分丰富,因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往往不由自主地激发出与对象相同或相反的喜怒哀乐,爱或憎,理解、同情或惋惜,等等。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东西。
3、捕捉感受。那种独具慧眼的发现,即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感受,是写作非常关键的一步,往往成为由积累生活到提炼主题的触发点。
4、体验生活,主要是体验人生。观察人物形象,琢磨人物的心理,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考察人物的历史,研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三、调查与查阅资料(略)
“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和我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冈察洛夫
“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张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中。我敢放胆的描写它。它是一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济南和青岛也都与我有三四年的友谊,可是我始终不敢替它们说话,因为我怕对不起它们。流亡了,我到武昌、汉口、宜昌、重庆各处‘打游击’。我敢动手描写汉口码头的挑夫或者重庆山城里的抬轿吗?绝不敢!”——老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