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231388/c45c9e40b36974f6.jpg)
今天朋友向我大吐苦水,她的辛苦付出和漫长等待,结局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安慰着她,即便安慰也未必有用,她说:我真的好痛啊!是啊,痛在谁身上谁知道,我想对她说:恭喜你可以感受到痛了,总比之前麻木要好,但觉得这是站着讲话不腰痛,有些残忍,没有说出口。
我想起父亲就是一个回避感受、回避死亡、回避痛、回避苦的人。
平时他和我们聊天的内容仅限于普京、奥巴马、川普、本拉登等生活中八杆子打不着的人,除了这些人,没看他关心过身边人的感受,可能他也不知道他自己是什么感受。
他对痛的耐受指数极低,吊水或抽血化验时,他总是一副嘴巴张得老大,能咧到耳朵旁,五官抽搐到一起的夸张表情,让我看得傻了眼。
他尤其害怕面对死亡。他躺床上,看见屋顶有条不起眼的细缝,就坚决搬到另一间屋去住了。我心里暗自讥讽他:亏你还是工程师,我这文科生都知道,只要不是承重墙上的缝,屋顶一条细缝算什么,这就天塌了?
我从小生病吃药,他总是捏着我的鼻子往我嘴里灌药,我并没觉得药有多么苦,多么难以下咽,而是鼻子被捏着透不过气来,这样大费周章的吃药方式才真的让我难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31388/8b0c6839764ee5ed.jpg)
为了回避悲伤、羞耻、生气、孤单等感觉,我也回避自己的感受,仿佛这样我就不用为我的不良情绪买单了。但是没有感受的麻木状态真像是行尸走肉,没有多少活着的感觉,不死不活,不喜不悲,好像活得早已不耐烦。
感受到痛是孕育新的人生、获得生命成长的前奏。生孩子之前,妈妈们总要经历一场撕心裂肺、刻骨铭心的痛;大病初愈之际,常常经历高烧不退、浑身酸痛要散架的感受,之后免疫力才会逐步攀升;人若要成长,也需要经历一些痛才会醒悟。
《当人生艰难时刻来临》一书中,咨访者问作者,如何才能不再抑郁,她只是简单的一句:“放弃和抑郁对抗,允许自己跌落到谷底。”
感受自己的痛、感受自己的悲伤、感受自己的抑郁,感受自己的恐惧,那才有活着的感觉,总是回避,总是伪装,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
有苦有乐、有悲有喜,那才是真正活着的感觉啊,祝福我们活出了自己的觉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