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引用《尚书·商书·伊训》来证明:“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亳。”这其实是孟子对《尚书》语录的意引,或者是另外一个版本的《尚书》,流传下来的《伊训》是这样说的:“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牧宫,夏桀的王宫。鸣条,商汤最后一战击败夏桀的所在地。
这段说的意思是说,商朝初年,政通人和,但他们的子孙违背了祖先的传统,所以上天降灾,通过我们商汤来完成改朝换代的使命,最后我们是在鸣条开始发动进攻,完成了天诛,但是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一开始就在亳都推行尧舜之道了。
显然,孟子的说法就是司马迁所说的第二种情况,因此,我大胆推测司马迁的说法基本上来自于《孟子·万章》这一章的内容,可能另外又做了一些考证,将三次改成了五次。但他并没有直接采纳孟子的意见,可见在他看来,孟子的观点还不足以令人信服。
我们回到文章的主旨,万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而孟子又为什么要如此反驳呢?问题就在于,孟子一直不肯委屈求全以踏入仕途。
伊尹在古代其实一直是被视为圣人的,在万章看来,连伊尹这样的圣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都可以不择手段,那么老师您为什么那么拧巴,不站出来为君主出谋划策呢,即使不能平天下,至少也可以帮助某个君主霸天下吧!
可是,孟子坚持认为,只有自身身正,才有资格推行仁政以治天下,坚决不走歪门邪道,用现在的话语说,目的要正义,程序也必须正义。
我们大致可以肯定,孟子认为齐国是最有潜质实现他治国平天下的仁政理想的,但孟子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说服齐宣王推行仁政,但齐宣王总是装疯卖傻,王顾左右而言他,令孟子彻底失望,不愿意成为齐宣王的臣子,最后选择离开齐国,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以老终年。
除非能成为君师,否则孟子是绝对不愿意只是为了所谓的功业而踏入仕途的。
对孟子的这种态度,很多人表示不解,包括孟子最满意的高足们同样不理解,总是拐弯抹角地试图说服孟子能够出来指点江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万章才有此一问。
而当孟子阐述伊尹“非予觉之,而谁也?”的责任担当时,又何尝不在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孟子》简读之万章篇00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