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桥离我家不远,其称呼从“公社”变化到“乡”,进而到“镇”,再后来并入了关山镇后就成了“村”,我是熟悉的。康桥有个“三门口”,我却并不熟悉。
开车沿阎关公路进入康桥街道,还是原来那个熟悉的古镇。顾不上细看两旁熟悉的店铺,就到了透视围墙装扮的清净洁靓的康桥小学,向右转过去,就到了村委会广场。
由阎良作协举办,并邀请临近区县作协骨干人员参加的“送文化进康桥活动”在此举办。在会议室里进行了简单地沟通,听取了村主任对“三门口古渡”的介绍后,跑下楼就迫不及待地去寻那古渡遗迹了。
出得广场就是一座公园,青砖砌筑粉壁造型与青砖小瓦修筑造型别致的矮墙,合围成一座园子。园子里砖铺的小径点缀在绿树丛中,虽是早春,却也绿意盎然。不远处,一座蓝瓦青砖的影壁便挡在人的面前,“三门口”三个红字,与影壁旁旗幡上木质的“康桥村”三个字相应着。顾不得游园,径直去寻了“三门口古渡”了。
“三门口”意即康桥城的东、西、南三个门口有三条直道直通渡口,故曰“三门口”。
古城虽已不在,但仍仿佛置身于古城门外的感觉。顺着直道向南望去,大斜坡把路引向了看不见的河道里。路两边清一色的古建民居,勾着白缝的青砖墙,顶着由灰瓦、砖雕、脊瓦挑着飞檐的门楼,门楼两边是顶着脊瓦的粉墙白壁。门前青砖铺地,干净整洁、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明清关中民居风情。
路边每隔十几米的石柱墩上,立着粗大的木柱上垂悬着两串大红灯笼,与各家门洞下的宫灯一起,让人感受到古渡节日的气氛。路东边青砖的矮墙上,每隔几米顶着一段仿真茅草铺就的墙顶,连绵百十米向南望去,有了古渡的沧桑。沿路行至坡口,两边的土崖形成的平整的土台上,四面巨型的大鼓把人吸引了过去,我顾不上去上台观景,直扑下坡去寻那古渡口的遗迹。
站在坡口回望那断崖绝壁之上,左右两边褐色的防腐木围栏上,左边是“石川关山邑”几个大红的立体字;右边护栏内四面巨型战鼓上“古韵康桥”四个红色立体字,红的字、白的鼓面相衬,格外显眼。
崖壁上已用巨石砌筑,钢制的中式巨幅画轴分列两侧,彩绘有关山著名民间老艺人戴万直先生根据史料记载整理的“康桥八景”。从东门外的“忠孝贤碑”到西门外的“水打磨”,从东南方的“神童碑”到东北方的“秦驰道”。一个个故事里,演绎着千百年来康桥的史歌沧桑。从西北方的“苇子河”到南门儿外的“古渡口”。从画面上能够感受到苇子河清泉的静逸和三门口古渡的热闹景象。
正看至兴处,忽听崖上鼓声阵阵。抬头望去,却见一美女正在挥拳擂鼓,“咚、咚、咚”,似战鼓声声,惊扰了这一阵清静。
顺着鼓声传去的河道就下了河堤。河堤下是新修的步行道,红色透水沥青的路面小径沿着河沿,蜿蜒着伸向远方。远远地看见有孩童在戏水,便紧走几步上前去查看。铺满了小青石子的河床上清流潺潺,两个小男孩儿正在水边捡石子,转身又弯腰扔向远处的水面去打水漂。河水从上游的芦苇丛里明晃晃地钻出来,亮亮的带子一样从脚下桥洞中穿过,向东而去,在很远处转向南不见了。只看见烟气萦绕的远处高崖上观音庙大殿威武的轮廓。
河对岸的土崖上布满了村落,却不见“三门口古渡”,站在河道回望两边相枣树下土崖的沧桑,那战鼓声传来的地方,似乎正在演绎着古渡的繁盛。
“三门口古渡”是古时“秦晋商道”上必经之路,一队队车马满载货物,沿“秦晋商道”而来,从此过石川河,向西南而进长安,进秦岭而奔茶马古道。置身于此,仿佛还能看见渡口车马争相过河时的人声喧闹,独轮车轱辘的“吱扭”声,马脖子上挂着铜铃的“叮当”声,人的吆喝声......一家一家店铺里,顾客盈门的喧闹声。好似穿越千年地响闹者。这里曾有几十万年前先民居住的遗迹,又有秦古栎阳都的繁盛,千年的“秦晋商道”把这里的繁盛引向了四面八方。
我呆呆地看着河水,狠劲地嗅寻空气里古渡的味道,闭目去聆听古道声声,河水千年不断地流着,却不见了“三门口古渡”的身影。
远处新建的石川河大桥架在河面上,几排圆大的柱子像蜈蚣腿一样密实地立在河道里。
这桥我是熟悉的,在邻近不远的新兴中学读书时,每天晚上跑步,行至此处必折返。月光下,扶着栏杆,听着蛙鸣,观着月光下白亮亮的河水,深情地吟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便有了些许的惆怅。
忽听音乐响起,诗会开始了,又有人在吟诵《再别康桥》的诗句,而此康桥非彼康桥,也许大家都想应了这景而发一发感慨吧,文人就用了文人的方法,或诗或词、或歌或颂了。
“你们这些人还洋蛋的很”正热闹时,一中年妇女骑电动车从此经过,
“我们这叫洋气”,同行美女很不屑。
“这是农村人的叫法,洋蛋就是洋气,是好话”妇女强调着。
这些颂词的、唱歌儿的,对农民而言的确是“洋蛋”,他们也用自己的话来夸赞这些令她艳羡的“洋”人。
不觉间太阳已高,暖阳照得人浑身有些燥热,已到了饭时,我们一行合影后准备离去。沿古道上行,又参观了一遍民情街,听主任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和“三门口古渡”建设的构想,讲述了已建成的养老院、文化站和正在进行的“康桥肉夹馍”等的品牌申请。交通越来越便捷了,古渡早已消失了。
站在村道中间回望“三门口古渡”,仿佛人生依旧沸腾,车水马龙的,两边店铺林立,生意依然兴隆。
民居的门前,两位老人在悠闲地择着刚掐回来的野菜,脸上是满满的幸福!
网友评论